学院士·见行动⑫丨 潘时龙:直面国家急需 勇于攻坚克难 传递爱国情怀

发布时间:2019-12-05浏览次数:2670作者: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供图:责任编辑:王伟审核:聂东林

字体:

编者按:近日,学校党委印发《关于向“人民科学家”叶培建同志学习的决定》,要求全校各级党组织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的时代精神,在全校上下形成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浓厚氛围。学校党委发出学习的号召后,各院级党组织迅速行动起来,围绕叶培建同志政治品格、爱国情怀、奋斗品质和师德风范,积极开展学习活动,掀起了学习叶培建院士的热潮。

新闻网现开设学习专栏,刊登全校广大党员和教职员工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向叶培建同志学习的心得体会。


直面国家急需 勇于攻坚克难 传递爱国情怀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 潘时龙


今年6月,叶培建院士来到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航天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中领学了“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类和航天类学院的创新融合发展”,我有幸坐在他的对面感受他的卓越学识和战略眼光;10月,学校召开主题教育先进典型专题学习会,叶培建院士讲述了习总书记为其颁授“人民科学家”勋章以及他参加“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时的细节故事,分享了他作为“航天人的代表”的体会与感受,我又有幸在现场感受他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叶培建院士是心系国家所需、谋求民族强大的“人民科学家”,也是始终勤恳工作、时刻散发魅力的“最美奋斗者”。凭借坚忍不拔的决心和毅力,叶培建院士用数十年如一日的行动生动诠释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和前辈科学家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真挚纯粹的爱国情怀。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和科研管理干部,我有以下3点学习体会。


不忘科研初心,直面国家急需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和助推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是叶培建院士一辈子的坚守。任何科研活动不能仅仅止步于满足个人兴趣、追求个人收益,更应肩负起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大任,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当前,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特别是5G/6G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将给航空航天民航领域带来深远影响。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目前布局的电磁频谱空间认知技术、微波光子技术、先进天线与测试技术、自组织网络、机器视觉技术等已经或即将应用于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但作为工作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电子信息人,我们还应深入理解航空航天民航发展对先进电子信息技术的需求,自觉的将个人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与国家的急需结合起来,把学院建设成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一流学院,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和办学目标的实现贡献不可或缺的力量。


牢记强国使命,勇于攻坚克难


科研工作的实质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想实现科技强国,科研工作者必须勇于攻坚克难。叶培建院士说航天事业是一个“差一点点就成功、差一点点就失败”的事业,“要做个可怕的人’,就是要让困难怕你。”面对困难,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敢于实践。面对学校发展资源受限的困难,学校党委提出了“跳出南航的围墙谋划南航的发展,跳出南京的城墙谋划南航的未来”的新思路,上下一心,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建成了“三十年不落伍”的天目湖校区,创造了南航校园建设的全新纪录。过去9年,学院在贲德院士的指导下,在周建江、吴启晖两任院长的带领下,主动谋划,坚持奋斗,实现了诸多突破。面对5G/6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高性能集成电路等新机遇,我们还要在雷达成像与微波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电磁频谱空间认知动态系统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两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的基础上,积极策划、主动争取,力争突破重大项目;密切跟踪、外联内合,力争服务重大工程;加强培训、周到准备,力争获得更多奖项;广泛交流、扩大合作,主动积累学术影响,最终能使学院成为国内电子信息领域一支特色鲜明、贡献重大、影响广泛的科研力量。


坚定理想信念,传递爱国情怀


叶培建院士在少年时代就意识到国防力量对国家强大的重要性,很早就立下了投身国防事业的伟大志向,在大学的志愿填报中优先填报了国防专业。随后作为80年代第一批留学生,叶培建院士曾留学于瑞士,但他并没有沉迷于国外的优越生活条件,在读书期间向大使馆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投身航天事业。虽然为国奉献了50余年,叶培建院士总是说自己身体还可以,还能做很多的事情。在嫦娥五号返回后,中国人的火星探测计划也在叶培建院士的领导下拉开帷幕。“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叶培建院士用“忠诚、执着、朴实”感染着无数的科研工作者。担任我校航天学院院长以来,他为学院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深入学院教学和管理一线,亲自给青年教师上示范课;他深入学生学习、科研和生活一线,亲自给学生们讲授思政公开课,用实际行动传递航天精神和爱国情怀。


作为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学习叶培建院士的精神,不仅要学习他忠诚报国的坚定信念,也要学习他潜心育人的师德风范。在日常的科研和教学中,以科教融合助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针对优秀学生,可以通过担任学术导师,引导他们从低年级起加入实验室课题组,指导他们参与高级别专业竞赛,培养创新意识与科学素养;针对中间学生群体,可以搭建普惠式科创平台,提供多样化实习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夯实专业基础,引导他们定位自身专业化发展方向;针对学习困难群体,可以在教学中注入更多人文关怀,给予他们个性化帮扶与引导,尽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要将航空航天报国的理想与责任担当融入教学和科研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培养爱国情怀,强化责任意识,提升国际视野,让他们早日成为具有“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的社会栋梁和工程英才”,为建设航空航天强国奉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