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生献给祖国的核事业

著名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达同志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17-02-27浏览次数:4917作者: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供图:责任编辑:审核:

字体:

    陈达,男,1937年7月出生,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杰出的国防科技工作者、著名核科学家。2016年7月22日,陈达同志因病逝世,享年80岁。

  

    几十年来,陈达同志对我国国防科技和教育事业无比热爱,倾注了毕生心血,他用无私奉献的一生、奋斗拼搏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与担当。他公道正派、求真务实,光明磊落、襟怀坦荡;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潜心育人、百世之师;他淡泊名利、乐观豁达,品德高尚、意志坚强;他团结同志、平易近人,生活俭朴、率先垂范。他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崇高境界。

  

    陈达同志具有对党忠诚、热爱祖国、献身国防的坚定信念。陈达1937年7月出生于江苏南通县东社镇一个贫困的家庭。当时正值中华民族陷入深深灾难的年代,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让这个本来就穷困不堪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在组织和老师的帮助下,陈达才得以完成小学和中学学习,并于1957年脱颖而出考取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在党和国家的资助和培养下,陈达得以安心学习,1963年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大学学业。在填写毕业分配志愿时,陈达说:“我学的是核科学,就应该到搞核研究的地方去,边远不边远,无所谓。我完全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不去最艰苦的地方,谁去?”就这样,为报答党和国家的培养,陈达毅然放弃留校工作机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地处戈壁荒漠的中国核试验基地一员,决心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奉献给生他养他的祖国,也从此开启了投身“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漫漫人生征途。

  

    2001年5月,陈达受聘为我校教授后,将核科学与材料、医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研究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这是陈达年轻时理想的延伸。对于陈达而言,核研究,从来不是为了伤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陈达希望将核技术应用研究继续造福全人类。2010年,陈达又积极响应中央军委号召,以为国防事业献终生的豪情再披戎装,投入到他为之钟情的国防科技事业,用一生践行了他对党忠诚、热爱祖国、献身国防的坚定信念。

  

    陈达同志具有唯实创新、敢于攻关、志在超越的科学精神。陈达矢志科研,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用毕生精力为我国核事业发展开拓创新、勇攀高峰,为祖国强大勠力拼搏,鞠躬尽瘁。上世纪60年代,恰逢我国进行第一次核试验,就在核试验烟云还在翻腾之际,在放化研究室工作的陈达和他的战友们便穿上厚重的防化服登上卡车,不顾个人安危,奋不顾身冲向爆心取样。为了攻克燃耗测试技术,陈达连续半年夜以继日工作,最终成功创建“增长法”诊断技术方法。为了改进用放射化学测定核爆威力的精度,陈达和同事们研究出了一种校正分凝影响的数据处理方法,最终形成了分凝研究成果。后来,陈达又率领团队攻克了中子剂量测试威力的难题,创立了中子剂量放化测试方法。20世纪90年代初,陈达负责起我国第一座军用铀氢锆脉冲反应堆工程设计建设,提出军用堆模拟设备规模和设计规格书,确定物理方案,组织各项技术审定及评审,并完成全部带核调试任务,直到反应堆投入运行。

  

    进入南航后,陈达创建了“核科学与技术”新学科,并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陈达说:“这是一门关怀人类的科学,是为民谋福祉的事业,一定要有人去做。”2012年,陈达跑遍大半个中国,走访联合多家单位,启动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的申报工作。2013年2月底,他放弃春节假期,一头扎进申报书的撰写工作,亲自制定任务书的主体结构,前后一共完成了十多个版本的申请书。2013年6月,陈达身体出现状况,经过医院会诊,急需手术治疗,但由于6月29日是该项目的最后一关:视频答辩,为了参加视频答辩,陈达坚决推迟手术时间,带病参加了科技部组织的视频答辩会。当年9月,捷报传来,由陈达领衔申报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工业物料成分实时在线检测仪器的开发和应用”获批,这对南航的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带动作用。项目立项后,陈达带病亲自奔赴各个参与单位,进行现场指导,组织参加各种会议若干次,就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难题进行细致研讨。陈达为我国核事业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做出了突出贡献,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陈达同志具有严谨治学、潜心育人、淡泊名利的师德风范。来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之初,不少人都怀疑这个65岁的老人是否还有精力在大学中做出新的成绩。然而,陈达凭借不服老的坚韧劲儿,在南航大有作为。在学校支持下,陈达将核科学与医学、材料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研究作为了南航核科学学科的发展方向,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由陈达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南航核科学专业已经逐步发展、壮大、成型,拥有了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在这次“创业”初期,面临着师资队伍不到位的情况,陈达亲自上阵,给本科生讲授《核反应堆物理分析》课程。他认真备课,自己做的备课笔记竟然比书还要厚,翻开看,红黑两色的笔迹工整清晰,除了上课内容,还有习题作业,陈达都亲自做一遍——这股子认真劲儿,不像院士,倒像学生。陈达说:“核反应堆物理师资稀缺,我要亲自上阵来教。老师给学生上课是一件非常重要和严肃的事情。教书育人一定要兢兢业业,每堂课都要讲好,‘差不多,没啥大毛病’可不行。习惯了带博士和硕士,给本科生上课好比手把手教,这个讲课艺术我还要不断提高!”每次上课,陈达都早早地从校本部赶到江宁校区来,在教室或教师休息室等候,他怕路上堵车耽误上课。寒来暑往,陈达从来没有迟到过一次。《应用中子物理学》课程理论性比较强,需要大量的推导运算,陈达授课全用板书进行演算,把很多抽象的理论讲得清楚明了。他讲课很有激情,在黑板上写满了擦,擦完了再写,粉笔灰在讲台上飞扬,这样一讲往往就是一上午。每每学生请他休息一下再讲课时,他总是说要抓紧时间。

  

    陈达还主持编写了《应用中子物理学》等规划教材,录制并获批了《核科学技术应用漫谈》国家视频公开课,主持多项教改研究课题,探索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培养人才。陈达一直强调,大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要培养好学生,就要把课程安排好、把课上好。他经常参加系里的教学研讨会,与大家一起讨论教学计划、课程大纲等等,提出明确要求和很多建设性意见。每次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他都认真阅研,提出意见建议,反复修改,不断完善。

  

    2013年以来,陈达身患重病,在家接受治疗和休养,他经常向前去探望的领导和老师询问:我现在不能上课了,导论课是怎么组织的?学生人数多了,实习怎么解决的?新开设的课程,学生反馈效果怎么样?学生找工作情况如何?教学上有没有什么困难?……陈达同志病重期间,他最关心的还是学生的课题研究进展和实验室的科研进展情况。当学校领导提出安排青年教师和学生去医院照料他时,陈达婉言谢绝道:“青年教师有自己的工作,学生有自己的任务,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情,我就心满意足了。”陈达不辞辛劳,为核核科学与技术学科搭建平台,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而做这些工作,虽然意义深远,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在短时间之内体现出价值。对此,陈达既深感忧虑,又极富信心。他经常说:“对于得失,个人不应看得太重计较太多。”“不计辛勤一砚寒”,十几年来,陈达团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人才。

  

    陈达同志关心学校发展,他为高水平学科建设和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十分热心并不遗余力地提携后人,对青年教师进行学术指导和关心扶持,一批青年学者在他的引导扶持和精心培育下,脱颖而出,成长为国家的高层次人才。他还大力向国家推举领军人才,为学校高层次人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达的一生以突出的业绩、高尚的品格、无私的情怀,践行了为祖国核事业奋斗终身的崇高志向,表现出了一名共产党人和高级知识分子对党的无比忠诚、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对人民的深挚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