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美比较文化研究分会第14届年会在南京举行

来源:外国语学院作者:外国语学院供图:外国语学院时间:2024-06-13浏览:358


6月7至9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美比较文化研究分会第14届年会在南京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AI时代中美文化交流互鉴研究”,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承办,《当代外国文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协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16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范祥涛主持。副校长黄志球,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美比较文化研究分会理事长程爱民,以及学会秘书处、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永祥分别致辞。



黄志球介绍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办学历程、外国语学院的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特色,及围绕“人工智能+”路径所取得的进展,同时充分肯定了本次大会的议题,希望本次会议借助文学文化作品探讨人工智能及其在中美文化交流互鉴中的策略和路径,更好地实现文明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程爱民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表示欢迎,介绍了中美比较文化研究分会的基本情况,强调了大会主题的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意义,并对筹备本次会议的南航外院工作团队和其他承办与协办单位表示了充分肯定。



王永祥介绍了学会秘书处以及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基本情况,对参会代表表示欢迎,并对人工智能于外语学科和文化交流的影响进行了阐述,高度评价本次会议的主题和意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范祥涛主持


本次年会共设有九场主旨报告和十个分会场研讨。


九场主旨报告共分五个时段进行。第一时段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宁,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当代外国文学》主编、南京大学教授杨金才发言,发言题目分别是“全球人文视域下的中美人文交流”和“论美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由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李正栓主持。


王宁立足当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所开展的“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背景,提出“全球人文”这一概念,指出人文学者的重要使命在于推进全球人文,认为应大力推进中美人文学术交流,并表明人文学术交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人文外交”的重要观点。



杨金才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论断,审视新世纪以来美国文学研究的总体现状和聚焦点,重点考察恐怖袭击再现、战争描摹、世界危机想象、移民书写等,认为国内的研究者应当体现自身的“外视角”,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语境,面向世界,为中国学术发声,关注外国文学中的中国书写,助力中国形象建构,从而突破外国理论藩篱,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切入点,彰显外国文学研究的异文化观照。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李正栓主持


主旨报告第二时段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发言,主题为“数字人文世界文学研究的问题导向:世界性因素与共同诗学”,由四川大学教授王欣主持。



查明建聚焦数字人文这一热点研究话题,探讨了数字人文文学研究的成效和不足,并提出数字人文世界文学研究的问题导向和研究立意,认为运用数字人文、大数据等新手段是文学研究的必然趋势,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需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在运用,发掘文学研究中潜在的重大问题。


 四川大学教授王欣主持


第三时段的发言人为由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国家级领军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何成洲和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郭英剑。发言题目分别为 “跨媒介研究与比较文学的新趋势”和“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回顾与展望”,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靖主持。


在发言中,何成洲首先指出跨媒介的两个层次、四种形式,对跨媒介研究进行了界定,最后以不同的文学艺术案例阐释了跨媒介的不同表现,并引出跨媒介的表演性这一话题。他认为随着新技术、新媒体和新观念的涌现,跨媒介文学与艺术研究已成为重要的跨学科研究课题,最后他分享了团队在跨媒介领域取得的学术贡献和成果。



郭英剑从跨族裔的视角考察文化共同体思想,提出在文学共同体思想研究中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同时采用“和而不同”这一极具中国特色何富有阐释力的文化共同体思想视角。其在对“和而不同”思想进行进一步界定的基础上,认为这一原则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还可以推进中美文化和文明互鉴,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靖主持


第四时段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美比较文化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姚君伟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主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孙毅发言,题目分别为“关于中国赛珍珠研究的思考:问题与对策”及“叙事隐喻与隐喻意象——约翰•济慈十四行诗刍探”。报告由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张生珍主持。


姚君伟在对中国近百年的赛珍珠研究进行回顾后,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在后续研究中应在视野的国际化、文本分析的语境化和阐释的理论化等三个方面做出新的努力,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赛珍珠的跨文化书写研究,助力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事业发展。



孙毅以济慈十四行诗中各种意象为研究对象,从不同侧面揭示不同意象的内涵,认为济慈在十四行诗中,以各种意象隐喻、折射出世间万象。其借助当代隐喻学,认为隐喻叙事式人类组织故事情节、行为和思考的一种方式。济慈的十四行诗即是从隐喻意象出发,基于叙事结构书写充满寓意的诗篇。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张生珍主持


第五时段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范祥涛,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何敏发言,题目分别是“中国历史文化经典在美国的翻译、传播和影响”“从分离到共生:美国科幻小说人工智能书写的学术史考察”,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姜礼福主持。


范祥涛对中国历史文化经典在美国的翻译进行了历时梳理,并以鲜活的案例,探讨了经典在美国的传播,从方法论的视角探讨了历史文化经典影响的研究策略,认为中国历史文化经典在美国得到广泛传播,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并探讨了进一步强化经典传播的路径。



何敏对美国科幻小说中的人工智能书写开展学术史考察,将人工智能书写划分为滥觞、发展、繁荣、拓展四个阶段,分别探讨分析各阶段的经典作品,厘清其演进脉络,认为把握美国科幻小说中的人工智能书写历程,对于理解潜藏其中的价值体系、推动科幻文学的繁荣有着积极意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姜礼福主持


十场分论坛的参会者分别围绕“科幻小说、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中国想象与华裔文学研究”“跨文化视角下的共同体想象”“生态文学研究及生态批评新趋势”“文学跨媒介、跨界研究”“文学翻译与传播研究”“文学空间理论视角研究”“身体、身份建构与生命政治研究”“叙事研究”“比较文学、文化与世界文学”等子话题进行研讨。


闭幕式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美比较文化研究分会秘书长、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晓英主持,主要分为分会场主持人汇报、2025年专题研讨会承办单位发言、中美比较文化研究分会理事长程爱民进行会议总结以及南航外院领导致闭幕词等环节,程爱民理事长、2025年专题会承办单位代表分别发言。


 学会秘书长王晓英教授



各分论坛主持人汇报


 2025年承办单位代表发言


学会理事长程爱民教授


本次年会主题鲜明、时代性强,聚焦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中美文明和文化交流的新趋势、新范式和新路径,探究人工智能为外国文学文化交流带来的新方法、新策略,体现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美比较文化研究分会一贯秉持的高质量办会宗旨。会议的主旨发言和分论坛体现出三个“度”。第一是高度引领。会议邀请9位专家进行主旨发言,研究话题涉及人工智能书写、中美人文交流、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数字人文、跨媒介、隐喻书写、中国典籍传播研究等,主旨发言专家高屋建瓴,视角新颖、观点独特、话题前沿,尤为强调在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以我为主”的基本原则,凸显中国视角和中国立场,体现了学术研究的“高度”。第二是深度点拨。主持嘉宾穿针引线、妙语如珠,总结专家发言菁华,点拨学术成果之精髓,体现了学术探讨的“深度”。第三是广度拓展。十个分会场聚焦不同的子议题,青年教师和硕博士研究生进行学术成果分享,充分体现了新生学术力量的研究视野和前沿学术意识,小组发言同主旨报告形成了良好的呼应,极大拓展了研讨的“广度”。



通过本次年会,与会者不仅深化了对人工智能时代中美文化交流新模式的理解,更促进了中美文学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大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工智能与文学文化研究的结合正在不断深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