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南航重要勉励精神为根本遵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学校第十七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持续巩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按照校党委决策部署,学校开展2023“感动南航”年度人物评选活动。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南航涌现出一批为学校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事迹的榜样人物,他们展现了新时代南航师生赓续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建功立业新征程的精神风貌。南航新闻网推出2023“感动南航”年度人物系列报道,展现他们爱岗敬业、攻坚克难、敢为人先、乐于助人的事迹故事,希望广大师生员工以“感动南航”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为榜样,继承发扬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和办学精神,担牢“为党育英才 为国铸重器”的光荣使命,坚定迈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铿锵步伐,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团队介绍: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教师团队秉持着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信念,践行“航空报国”办学传统和“负重奋进、志在超越”南航精神,长期致力于航空航天领域先进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积极服务制造强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我国航空航天先进制造领域的引领者、开拓者。团队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学科,本世纪以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朱荻领衔,持续巩固发展学科内涵,建成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5个,省部级平台19个,服务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大飞机、四代军机等国家重大型号工程,培育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等。2023年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精神引航担使命
团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到教学科研实际行动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团队负责人朱荻院士,长期从事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注重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指导的学生获全国优博、上银优博、学会优博等9名,8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次被评为校“良师益友——我最喜爱的导师”,现担任学校“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主任。团队成员多人荣获“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科学探索奖”等荣誉称号。
团队充分挖掘航空航天精神和制造强国内涵,推进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打造军工文化思政课堂。朱荻领衔开设“强国逐梦·大师引航”系列课程之《航空航天制造》本科生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团队近五年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1个、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等多项荣誉。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强化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团队矢志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了“讲情怀、厚基础、重交叉、强实践”航空航天制造类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新工科背景下航空航天制造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内容学习自主化、教学体验个性化、能力培养多元化”的航空航天制造类专业智慧教学新模式,构建了融合递进式人才全程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先后获国家一流课程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获批“智能制造协同育人基地”(工信部首批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教育部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学生获全国、省优博及学会优博论文38篇,获“挑战杯”等科创竞赛省部级一等奖以上160余项,实现三大赛事最高奖大满贯。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航空航天制造领域高精尖人才,每年约50%毕业生主动奔赴军工集团、国防单位,涌现出C919制造总师、歼20总工艺师、运20总工艺师等一大批型号总师。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团队秉持科技强国信念,践行“航空报国、贡献国防”办学传统和“负重奋进、志在超越”办学精神,立足国家重大工程和国防军工需求,围绕国防重大型号任务,攻克“卡脖子”难题。团队持续推进“需求牵引、创新驱动、关键突破、技术引领、实践应用”全链条创新,加快了科技自立自强步伐。突破了复杂型面精密电化学复合制造与装备、难加工材料高效精密切磨削复合加工等关键技术,研发出我国首台整体叶盘型面精密电解加工机床、首台惯导挠性件微细切割机床、首条双机器人协同自动钻铆生产线等,实现了航空航天复杂构件高效高品质加工,提升了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水平和能力。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团队充分发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着力推进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引擎”。与中航工业、中国航发、航天科工、航天科技等集团单位组建联合研发团队,联合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基地平台20余个,主持和参与制定航空航天制造行业标准100余项,与企业联合开班45班次,培养工程博士56名、工程硕士453名。
甘为人梯、奖掖后学,助力青年人才成长
团队建立老中青传帮带长效机制,以朱荻院士等为代表的一批团队教授潜心钻研、攻坚克难、拼搏奉献,培育的青年教师学术业绩突出,逐渐“挑起大梁”,形成了我国航空航天制造领域高端人才聚集地。其中,在国际学术机构和学术期刊任职40余人次,ESI高被引论文50余篇,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4名。先后40余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形成了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等11个创新团队,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