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校第十七次党代会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发前进动能、凝聚发展合力,学校以“弘扬南航精神,凝聚七秩力量”为主题,评选出2022“感动南航”年度人物。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建校70周年新起点上,南航涌现出一批为学校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事迹的榜样人物,南航新闻网推出2022“感动南航”年度人物系列报道,讲述他们爱岗敬业、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事迹故事,希望广大师生员工以“感动南航”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为榜样,继承和发扬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和办学精神,坚定迈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铿锵步伐,为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物介绍:全荣辉,航天学院副研究员。他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请缨参加中国南极第37次科考活动,152天的海上漂泊,378天的极地坚守,克服极昼、极夜、暴风雪带来的心理生理双重考验,获取了60TB观测数据,处理了近6万份观测文件,服务了多个国家的国际合作项目,高质量完成了科考观测任务。他身在南极心系学校,克服通讯困难,召开研究生课题组会议、编写出版本科生教材、举办南极科考讲座、编撰科普作品,为学校带回南极考察队旗等珍贵样品。他还是南极大学讲座教授、中山站兼职图书管理员、国际活动翻译……在长城站、罗斯海新站等地留下南航人的足迹,用南航眼仰望南极光,成为南极科考工作南航“第一人”。
2020年,在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全荣辉毅然报名参加南极科考任务,经过三轮筛选和培训,他顺利成为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员。同年11月,他告别家人,远赴距离祖国一万多公里的南极冰雪大陆,在海上漂泊了152天,在中山站坚守了378天,经历了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长期孤独的心理挑战。
南极具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淡水、磷虾、煤铁、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它也是冰川、海洋、气候、地质、空间等学科热点研究区域。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体现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能力,考验着我国航空航海等方面工业实力。南极中山站是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的重要观测站点。这里常年冰雪覆盖,气候恶劣,最大风速可以达到20m/s以上,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行前合影
告别祖国
不顾伤病,坚守岗位勇担当
在中山站,极昼、极夜、长时间暴风雪等极端环境带来了心理生理双重考验。全荣辉与队友们紧密团结在一起,克服了各项困难,顺利完成考察队的所有任务。他每天需两次爬上近百米的陡坡,精心维护站区周边五个观测栋的十三套观测设备。野外考察时,他先后受到两次严重晒伤和一次冻伤。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整个脸红肿结痂、痛痒难忍,一个星期后旧脸皮如碎纸壳般逐渐脱落,他仍然坚持每天按时保质完成观测任务。在站期间,他共获取了60余TB的观测数据,累计处理了近6万余份观测文件,服务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等多个项目以及中日、中美、中挪等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为第37次南极科考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科考班合影
雪地检修作业
交接工作
身兼多职,发光发热勤奉献
作为南航教师,全荣辉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他成为第37次队南极大学讲座教授,为队友们作“云端上的风雨——初识空间天气”报告,获得一致好评。他兼任中山站的图书管理员,对图书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开辟了第二图书馆,为队友们阅读学习提供了新场所。他积极交流,接待印度和俄罗斯的参观队员,在站务交流、设备介绍、跨站区比赛等国际活动中担任翻译工作,树立了南航人的良好形象。他跟随雪龙船绕行南极大陆近一周,在长城站、罗斯海新建站等地驻足参观,留下南航人的足迹。他参与央视、上海卫视等媒体采访,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二十多家媒体上中展现了南航师者的风采。
南极大学作报告
央媒报道
心系南航,勤于教学不放松
科考期间,他一直心系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刚到中山站不久,他就克服通讯困难,连线学校,为本科生作了“南极科考初探”线上报告。他一直关心研究生的学业成长,坚持每周进行组会,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他虽然远在南极,仍积极参与课题策划和申报,为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推动科研任务的顺利开展与结题。在繁忙的考察工作间隙,他申报承担了学校的教材规划项目,编写出版教材《空间环境学》。2022年返校后,他带回来了近900GB珍贵的南极影像资料,把南极风光带回南航。
向学生作报告 出版教材
中山站的星空与翼状极光
漂洋过海,追逐梦想,南极存在千百年的冰川映照着南航人火热的激情,地球的另一端留下了南航人仰望星空的足迹。“团结 俭朴 唯实 创新”的南航校风和“爱国 求实 创新 拼搏”的南极精神共同激励着他。他用一年多不长的时间,做了一件终身难忘的事。他,就是南航南极科考工作第一人——全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