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ACLA国际学术会议”在我校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06-27浏览次数:2391作者:柯龙婕旻、黄静来源:艺术学院供图:柯龙婕旻、黄静责任编辑:赵燕喃、蒋蓓佳审核:板俊荣

字体:

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展现我国文化景观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方法、途径和手段。6月11日,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和亚洲文化景观协会联合承办的“第十一届ACLA国际学术会议”在我校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亚洲文化景观中的艺术、美学与象征主义”为议题,共同探讨、交流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此次会议分线下组、线下组以及线下线上结合组。



南航国际合作处副处长张国权、南航艺术学院院长板俊荣、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郑址洪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在线下线上结合组中,由南航艺术学院副教授千炫珍主持会议。与会教师还有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张钟勤、副院长马道全、朱琰,美术系教授李伟,副教授赵中建、韩博、成乔明、张春华、王瑜、李育菁等。



张国权在致辞中指出,文化景观是承载传统历史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也是延续与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介质。如何对文化景观进行妥善保护及合理规划,对于传承和延续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精髓具有重要意义。ACLA(即“亚洲文化景观协会”)一直致力于亚洲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推动亚洲可持续发展。



板俊荣院长在致辞中介绍,本次会议收录来自7个国家40余篇论文,将讨论乡村和文化景观对国家经济、生态旅游和自然游憩的重要价值, 对如数码影像处理遗产景观和亚洲地区旅游规划的设计创意和创新,对亚洲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和社会遗产旅游管理,亚洲地区法律法规政策对旅游计划和管理的提升等方面提供当前的知识和经验。



在会议主题报告环节,亚洲文化景观协会主席、前巴那拉斯印度大学科学研究所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拉纳·辛格在线上会议室就“亚洲城市的文化景观与遗产价值”这一主题进行分享。他指出,文化和自然遗产正日益受到破坏的威胁,这不仅是由于传统的自然腐化的原因,也是因为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条件。文化景观概念植根于地理思想,被公认为理解和投射景观与文化生命和共性的最佳策略之一。这篇论文报告也是对文化景观的历史进行批判性评价的一次尝试,并以亚洲的一些例子来说明其选择的表现形式。



亚洲文化景观协会副主席、日本法政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奥林皮亚·尼格里奥教授在线上作了主题为“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报告。她的报告旨在对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希尔的一些具有批判性价值的著作重新进行解读,让读者能更深入地思考文化作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世界的根本,在民族身份理解、生活遗产传承、文化外交等方面的价值。



清华大学郑址洪教授是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从事人机交互和数字媒体设计相关领域研究30余年,是韩国最早一批研究人机交互的专家。会上,他介绍了“韩国文化技术与数字遗产”,对疫情之前、疫情中以及疫情后的未来如何保护和享受这些文化遗产的议题进行探讨。



江苏大学外聘教授安东尼奥·皮埃特罗·拉蒂尼以“城市修复中的和谐与多样”为主题进行分享。拉蒂尼教授既是资深城市设计师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他围绕城市修复中的污染、保护和生命延续等议题分享,介绍了城市和乡村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特聘副教授松本康隆以“1928-1929年日本大阪与中国南京的公园系统比较研究”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他介绍了公园计画的变迁,回顾了《南京市政计划》、英文版和中文版的《首都计画》,并对专注公园系统的日本建筑师大屋灵城、注重中国的民族风格的美国建筑师茂飞等人的规划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指出大阪与南京公园系统的共同性在于利用原有的自然,重视成本和可实现性等,差异性在于城市规划的阶段,原有资源等。



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副教授哈特格的报告主题为“重新定义上海市中心及周边城市滨水区的观赏性和可用性”。他介绍,黄埔新码头成功地改善了拥挤城市的生活质量,然而这些空间的很大一部分似乎只是用于房地产品牌或装饰,可用性没有达到最优的程度。除了已(部分)实现的目标,如持续开放的公共空间、历史联系和活力文化集群、功能多样性以及低碳排放,生态走廊和招商引资仍有待实现。



线下组报告由南航艺术学院李育菁老师主持。在会议中,南航艺术学院教授王宗英以《南京城市文化景观中的文化叙事与精神意象建构 —— 以金陵八景为例》为题作报告,细数南京的文化景观中的精神意象;张春华教授《以手绘之名激活人文景观 ——以创意手绘南京为例》,借手绘跟景观面对面;王瑜教授作《景观构筑物设计中对结构技术的渗透作用》报告,分享景观设计案例;成乔明教授则结合院校特色,分享航空小镇文化景观的设计策略研究。随后,来自南航的梁君兰、薛雨、马瑛、秦晗、冯永升、韩赛男等论文作者围绕民族特色文化景观、文化景观设计与环境视觉感知心理学、传统建筑语言、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城市形象的构建与文化景观的传播等议题作相关报告。



此次会议所宣读论文的作者为国内外各高校学者以及从事相关研究的社会工作者。本次会议议题包括“艺术与美学的论述与意义”“感知和认知,文化背景的对比和相似之处”“连接景观建筑与环境设计的自然与文化”“历史文化景观(HCL)与历史城市景观(HUL)”“风景秀美,叙事和象征意义等场所的营造”“文化景观和遗产属性(有形,无形和暂时性)”“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互动与城市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