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日丨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承办的中国航天大会航天电磁信息技术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04-28浏览次数:1057作者: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校科协来源: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供图: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责任编辑:彭丽审核:聂东林

字体:

4月25日,在2021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暨南航科教产教融合创新周期间,由中国宇航学会电磁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一一研究所承办,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联合承办的中国航天大会航天电磁信息技术论坛在江苏南京上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功举办。论坛围绕“新征程新需求 推动航天电磁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主题,就“获取电磁频谱优势”的长远规划和能力建设技术、方法与手段,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一一所副所长朱伟强研究员担任论坛主席并致辞,我校校长助理吴启晖教授担任论坛副主席并致辞。



八五一一所科技委副主任王笃祥作为审稿专家出席会议并主持了论坛分会场的全部活动。国内电磁信息领域的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参会作学术报告,分别从电磁频谱监测、电磁频谱认知、天基雷达成像、小卫星平台、大数据应用和天基平台一体化技术等多方面多角度展示最新研究成果。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所长陈占胜作题为《分散化高可重构天基电磁频谱监测系统应用分析》的主题报告,他首先介绍了电磁频谱战、天基装备等相关概念,引出天基电磁频谱监测系统面临的发展瓶颈,提出解决之道为分散化电磁频谱监测系统,并结合其研究现状对关键技术及待解决问题作了详细说明。吴启晖教授作题为《电磁频谱空间语义孪生》的主题报告,他首先从数字孪生的概念、意义及局限谈起,引出语义孪生的研究背景与内在机理,并对其优势作了说明。然后又通过电磁频谱空间数字孪生面临的挑战引出了电磁频谱空间语义孪生体系,从语义态势、语义传输、语义利用等方面介绍了电磁频谱空间语义孪生的关键技术与研究成果。最后对相关领域的未来研究工作作出展望。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刘大成副研究员作题为《SAR层析技术发展与应用》的主题报告。他从SAR层析技术的研究背景和应用价值出发,详细介绍了SAR的研究意义。然后,介绍了层析的概念和内容。在此基础上,他从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出发,详细了介绍了近年来层析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其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多个维度和层面介绍了课题组研究成果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林幼权作题为《分布式星载干涉成像雷达技术》的主题报告,他首先谈了航天、航空与摄影测量的结合是大范围测绘的主要手段,又对干涉成像INSAR的原理和精度进行了分析,然后对比了双航过INSAR雷达、双天线INSAR雷达、分布式INSAR雷达这三种星载干涉成像的实现方式,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作了详细说明,最后他对分布式星载干涉成像技术的发展作出介绍。



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公司副总经理贝超作题为《可用于电磁频谱监控支持快速批量化制造和发射的小卫星平台》的主题报告,他首先从公司的角度谈了对低轨星座实现电磁频谱监测的理解。介绍了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公司基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柔性卫星批产线及其产业生态圈研制的X-50微纳卫星平台,提出希望能与用户和载荷单位密切合作,协力创建规模化电磁频谱监测星座及其应用系统。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所长助理郭兰图作题为《空天一体电磁频谱态势认识与理解》的主题报告,他从美国的鹰眼频谱监测系统谈起,对比国内的电磁频谱监测系统,对相关研究现状作了概述。接着他介绍了电磁环境的多维属性,引出电磁频谱态势,提出电磁频谱态势不再仅仅是电磁频谱资源的占用使用情况、干扰情况(能量域),纵向上应该向信号域、信息域、网络域扩展,横向上向关联生产生活和经济活动、军事兵力火力的“态”与“势”方向发展。



南京电子设备研究所主任曾德国作题为《深度学习在电磁频谱领域应用初探》的主题报告,他首先从数据层、系统层、应用层分析了电磁信号处理体系结构与涉及的相关概念,接着对个体识别、型号识别、信号检测、信号分选、脉内识别等电磁信号处理领域的信号级典型应用存在的问题作出说明,最后谈了引入深度学习来解决这些传统应用的方法并展示了相关成果。南京电子设备研究所副主任王克让作题为《天基电子信息装备一体化关键技术》的主题报告,他首先从“一星多能,多星协同,陆海空天网电有机一体”三个层次谈了天基电子信息装备一体化的内涵,分析了天基电子信息装备一体化出色的作战效能,接着介绍了统一信号设计、统一硬件架构、统一计算处理、统一同步通信网四个关键技术,最后作出了构建协同增效、统一管控的感知一张网的发展展望。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加强了航天领域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和应用技术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了商业航天和卫星产业化创新发展。航天电磁信息技术在新需求、新技术牵引和推动下持续发展,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防建设,服务国计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