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首届“巾帼十杰”②丨何畏: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

发布时间:2021-03-10浏览次数:5231作者:曹运星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供图:何畏责任编辑:彭丽审核:徐川

字体:

编者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指引下,全校女教职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各自岗位,奋发有为,开拓创新,敬业奉献,为学校事业建设发展发挥着“半边天”作用,充分展示了南航女教职工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面貌。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南航新闻网推出“党旗下的南航精神”专栏之2020“南航巾帼十杰”系列报道,旨在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引领全校女教职工继往开来,接续奋斗,为高质量开启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贡献更大的巾帼“她”力量!


人物介绍:何畏,女,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何畏是信仰坚定、学识扎实的“80后”,始终奋斗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一线,用坚定信仰铸魂育人。曾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得“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人物”、江苏省“最美教师”、省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省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2020年当选全国青联常委,2021年荣获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传道授业,以理服人


何畏说:“思政课是一个灵魂晃动另一个灵魂的动力,一个心灵温暖另一个心灵的传导过程。只有走进学生内心,直面学生问题,才能真正赢得学生。”


她教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连续十多个学期被评为优秀,是南航学生口口相传“最值得听的课程”。被问起其中的奥秘,她总是笑着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理论研究透、讲解透,把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回答透,从而让学生自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钥匙。”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大国崛起与小民尊严怎么看”“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了什么”等等,这些学生最关切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都成为她的科研选题,又转化为一场场酣畅淋漓的教学专题。为了真正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她努力深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艺术,用独到的观点、深刻的思想、清晰的脉络以及娓娓道来的语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想的震撼与魅力。



课堂上展现的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的理论研究,才是何畏的制胜法宝。从教以来,她一直努力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论共产主义理想之美》《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思维与战略定力》等理论文章屡屡登上核心期刊的封面,在国内学界引起较大反响,也让大家认识了这名80后的青年学者。这些理论研究成果,成为她上好思政课的最大底气所在,也成为启迪青年思考的钥匙。不少学生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如果不是真的听过何老师的课,根本无法想象思政课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就好像心中的一扇门被打开了。”她正是用深厚的理论素养、严密的论证逻辑,为青年打开一扇扇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大门。


汇聚力量,同心协契


在何畏的手机里,有一个名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微信群已经活跃了5年有余。这是她在2015年组建的辅导员教学团队,“辅导员是离学生最近的人,他们的思想水平直接关系到思政工作的实效。”团队先后开设系列讲座“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选修课“理解中国”等,深受学生喜爱。



有学生在作业中写到:“因为理解,所以认同;因为认同,所以热爱。这大概就是‘理解中国’课程的意义。团队老师真是一群有趣的灵魂。”殊不知,这些灵魂不仅“有趣”,还非常“拼命”。每周两个半小时的选修课,背后是团队一遍又一遍的集体打磨。如今,这支团队已走出多位“金牌讲师”,先后入围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江苏省辅导员年度人物,获得江苏省教学比赛思政组一等奖等。王洋在摘得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后,选择跟随何老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我想成为何老师那样的人,用信仰之光点亮学生的青春之火”。何畏正用率先垂范的引领将“我”变成“我们”。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何畏是一名“姓马”的理论工作者,更是一个“信马”的共产主义战士。生在部队大院的她,对信仰自始至终都有一种温情崇敬与坚定执着。这种崇敬与信仰深深贯穿于她所讲述的每一个生动教学案例中,让学生不仅学有所思,更学有所感、学有所信。


何畏精彩的课堂得到了学生们的追捧,借着这种良好氛围,2011年,在从教的第二年,她创建了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充分挖掘学生的力量,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先后策划“你好,马克思——我读马列经典”、“我与国旗的约定”、“南航青年说”等大型活动。这些活动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真心喜爱,在校园里刮起一股红色旋风。转眼这支团队已经诞生10周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届届学生迎来送往,不变的是团队初心,雷打不动的是每年12月31日大家从天南海北回母校国旗广场跨年的约定。



回望过去,团队核心成员30余人全部获得本校或外校的保研资格,其中既产生了投身西部教育扶贫事业的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江苏最美大学生,也有因思想进步而一路逆袭,毕业后在国防领域绽放青春的航空英才,还有博士后出站就被聘为教授的“90后”学术之星,更有数名工科学霸,保研时转专业跟她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毕业后投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们的青春闪耀着奋斗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