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校教育思想大讨论召开在即,为营造宣传氛围,激发思想交锋,凝聚发展共识,我们特开设“专家观点”专栏,选登国内外专家对高等教育的真知灼见,并在新闻网“学习园地”版块开设“他山之石”专栏,搜集国内外大学的经验与做法,以期对学校师生有所启发,也欢迎师生积极推荐与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培养出一流本科人才,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基石。我们正处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新时代对于中国的一流本科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我们建立新思维,更期待我们建构新格局、生成新视野。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新发展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的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大任需要我们如何更好地肩负起一流大学本科人才的培养之责?我们所培养的大学生应当具有怎样的素质要求?我认为,一流的大学担负着培养具有国际参与意识与全球领导能力的卓越人才的重大使命。我们必须站在全球的视角,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站在中国未来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世界强国的高度,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人才。
一、新时代一流本科人才的本质特征
我们首先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背景来深入考察一流本科人才的本质特征。我认为,一流大学本科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当是有能力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当是未来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应当具有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品质。
1. 有理想、有追求。理想信念是灵魂,是人生的航向,是奋斗的动力。青年学生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和追求,才能乐学、向学,才能矢志不渝地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大业之中。作为新时代的一流本科人才,必须树立社会主义革命的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
2. 有担当、有作为。一流人才应当是国之栋梁,他们要勇于担当起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重任,并有能力完成这一重任。为此,一流本科人才应当具有“乐学善问、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的学习能力,具有“沟通理解、互惠共享、立己达人”的交流能力,具有“理性思维、探索求真、守正出奇”的创新能力,具有“知行合一、明辨笃行、经世致用”的实践能力,具有“开阔前瞻、果断决策、知人善用”的领导能力。
3. 有品质、有修养。墨子云:“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良好的品质修养是做人的根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仁爱、和谐、包容,今日再次走向世界中心的中国依然秉持着和谐共赢的理念,正在努力担负起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并展现出一个大国应该具备的情怀。由此,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一流本科人才必须有仁爱之心、家国情怀、世界胸襟,必须乐观自信、宠辱不惊,具备健康身心、审美情趣、领袖气质。
南京大学在思考新时代的优秀本科人才方面有自己的经验和尝试。我们曾提出,南京大学培养出的本科人才,要具备“大江之雄毅,钟山之崇高,玄武之深静,雨花之斑斓”。这是符合习总书记提出的包含理想、追求、担当、作为、品质、修养等在内的“六有”人才的规格和要求的。
二、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
在上述的一流人才的特质构建基础上,对照当前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现实,笔者发现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顽疾”与“新症”。这些症结可以用“八个分离”来加以表述。
1. 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的分离。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才培养创造优良环境,在此过程中学科带头人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学科带头人既是科研掌门人,又是教学引领者,其首要工作是策划本学科所涵盖的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建设,把科研上的领先转化为教学的领先,推动科研与教学同步前进。然而,我们的学科带头人却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科研这一端,而没有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没有把培养高水平的教学师资队伍放在第一位。由此,学科建设和本科教学成为两股道上行进的列车,分离前行,没有形成合力。
2. 科研与教学的分离。目前,有关对学校、学科和教师的评价都比较轻视教学。如大学排名关注的是科研成果和可量化指标,学科评估重数量轻质量,教师评价重科研成果轻教学成果。这必然导致,作为学校科研和教学主体的教师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教师的研究成果未能有效地转换为教学内容,科研优势没有有效地转换为教学优势,从而,大学没有形成科研与教学同生共进的探究文化,进而丧失了科研和教学彼此互补、相互滋养的良好局面。
3. 教与学的分离。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报告《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指出:“研究型大学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相互促进,以提供仅在研究型大学才有的新的本科教育体验。”然而,我国本科教育在教师“教”和学生“学”上还存在着如下的分离表现:研究型大学大班上课现象比较普遍;课堂教学“单声道”状况很明显,教师只管教而没有教学生怎么学;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创新性;课内外师生互动不够,教的方法没有依据学的需要;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动力不足。
4. 学与做的分离。“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对大学生而言,在学习知识理论的同时也要能够进行实践,知行结合、学做融通是我国延续至今的重要教育智慧。但现实中的一些现象表明,大学生的学与做还没有很好地融合。如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程比重低;教学内容与行业最新发展脱节;师资队伍中缺少懂行专家的参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缺乏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实习实践类课程的受重视度不够等。
5.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分离表现为:窄化了对通识教育的理解,没有把通识教育精神贯穿到专业教育之中;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缺乏体系上的贯通;实践中存在通识教育削弱专业教育的认识误区;通识类课程数量不足且质量堪忧。实际上,《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强调,无论在什么学科领域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区别都不在教学内容上,而在方法和观点上。通识教育要尽可能地将通识精神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
6. 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分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目前在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中还存在如下分离表现,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没有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有待提升;思政类“精品课程”数量偏少;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理念需要进一步强化,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7. 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分离。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没有形成贯通,具体表现为:本科生课程与研究生课程衔接不紧密、梯度不明显;本科生与研究生没有形成“学术共同体”;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的协同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学生在4~5年内同时获取“理学士/理硕士”(BS/MS)、“文学士/文硕士”(BA/MA)学位的贯通体系没有形成。
8.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分离。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实践之间也存在着分离和脱节现象。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没有有效地支撑教育教学;师生综合信息素养水平不高;高校资源缺乏统一规划与整合,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本科教育大数据的挖掘与应用有待加强。
三、实现“四个融通”消除“八个分离”
上述的“八个分离”的困境可以通过“四个融通”的方案来逐步解决。“四个融通”即实现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
1. 要实现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的融通,需体现如下的核心理念:一流的学科是本科专业建设最重要的保障,优秀师资能够显著提升本科教学的水平,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为本科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本科教学是学科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并为学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2. 要实现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融通,需体现如下的核心理念:强调“古今贯通”“文理贯通”和“中外贯通”,既要注重本科基础阶段全面的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形成高尚的道德修养、宽厚的知识面、敏锐的思维与判断力、良好的审美品位,同时又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选择和培养,在专业教育阶段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模块搭建平台,并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
3. 要实现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需体现如下的核心理念: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辩证统一,既要通过加强课堂教学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又要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和系统的创新训练,加强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以及社会责任的担当者,并最终投身到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之中。
4. 要实现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需体现如下的核心理念:强调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要求出发,德育和智育并重,一方面既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陶冶高尚道德情操,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和时代新人。
四、一流本科教育改革和研究的主要方向
为更好地实现“四个融通”方案、解决“八个分离”问题,需要抓住本科教育中的重大问题,边研究边实践,真正推动问题的解决。我们将秉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所提出的关键思想要点:“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我们将在放眼全球的基础上,紧密扎根中国的实际,提炼教育规律,找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路径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