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没有麦田,没有阳光,没有快乐的流浪,我们正走在雨湿的季节里,我们也从来没有边唱着歌,边向一个快乐的地方赶去,我们从来没有过。”若不是读了 《雨季不再来》,我心里就一直默认着三毛从一开始便是健康成熟的。
一想到三毛,印象里就是那个把无垠的撒哈拉沙漠平铺在我眼前的姑娘,常常穿着异域风情的长裙,眉眼带笑。而三毛自己说,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她是苍白孱弱的,是迷茫伤感的。这样鲜明的对比,其中故事一定有趣。“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她是一个逆子,她追求每一个年轻人自己也说不出的那份情怀。”三毛站在一个完全旁观的视角,整理并重新诉说着年轻时的故事。
这本书读起来实在有趣,满是三毛站在一个成熟视角调侃当时思想幼稚的二毛的话语。三毛叙述时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当时的二毛就是这样记载,题目起得太有意思,《黄鹤楼上看翻船》《老兄,我醒着》《西风不识相》……光是看题目,就让人忍俊不禁,有想了解后续故事的欲望。虽说与三毛其他作品的风格大相径庭,语言着实卖弄着青春的浮华,但看到二毛的故事,才真真切切知道三毛是如何把她原先苍白的模样,用时间雕琢成铜红色的面庞。
三毛应该是我所知道的作家里,唯一一个为了读书而放弃入学的人。弃学后,她一心埋在书本里,也正因为嗜书如命,导致她后来无法将理想与现实区别开来,陷入雨季的折磨里。后来,她背上行囊,穿上干燥清洁的鞋子踏上异乡。去了太多地方,最难舍弃的是马德里。她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却因为胆怯不敢迈出一步,但在这样一个足够开放与热情的城市,保守的三毛被渲染,开始打开自己的思想。
三毛在她的日记里看起来真孤独,当学校放假宿舍只剩她一个人时,她只能独自想办法,去旅行,去租房,与一只名为安东尼的小鸟絮絮私语。尤其说起在窗户口静静地站着的时候,说起大雨让受伤的安东尼夭亡,自己只能捧着小鸟尸体悔恨哭泣的时候,这种孤独便放大了许多倍。收到家人的来信时,她藏着一个孩童幼稚的伤心,一个人失声地哭。她的旅程总是意外不断,她被冤枉成偷渡者进拘留所的故事,当成提醒读者的笑料来讲,语气轻松却不难想象,一个女子在无缘由的情况下受到了尊严上的打击,孤立无援,却有着莫名的勇气,对着移民局的人说出自己的立场,对“莫须有”的冤枉予以拒绝。到底是传奇的三毛,即使还是在二毛的时候,隐约可见其无畏的影子。
三毛在日记里写,写她的悸动,写她的无措,写她的执拗。正好的年华遇上一场滂沱大雨,三毛不喜带雨具,在雨中淋着,自说自话。经历了雨季的三毛的性格不断变化,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小孩子,遭遇青春期的困惑和纠结,自闭、叛逆到辍学,她在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后,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的女子。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见到的,因为一张撒哈拉的照片,和荷西在沙漠定居的三毛。如她所言“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的消失过去的。而人之可贵,也在于我们因着时光环境的变化,在生活上得到长进。”
书的最后,是三毛在国外和家人的通信。从信中可以看出,家人是三毛经历雨季时忍着不倒下的精神支柱,父母给了她足够的尊重与爱。除了父母,三毛每游历一处,来自朋友的招待与关怀也是她在大雨中不致病倒的力量。三毛的一切,她的故事,她的性格,她的情感,都不是属于她一个人的。她深知,世上有许多正在成长的二毛,尽管情感没有那般的细腻,却总还是明白挣扎与彷徨的滋味,所以无妨客观地把自己最惘然的那些时光和经历展示出来,展示给正在经历雨季的我们。
三毛像是与我面对面坐着,将二毛的故事娓娓道来,戏谑着“雨中的日子总是湿的,不知是雨还是自己,总在弄湿这流光。”她把当时最心底的话告诉成长中的我们,“不跑,要走过去,要走得很泰然地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