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诗词之人

来源:南航报作者:学生记者 高洁供图:时间:2017-05-17浏览:7024

最近,空气中总是飘着若有若无的雨丝。想来,这雨倒是落得绵绵不绝,未曾改变。思虑及此,不免想到雨中的诗词之人。诗词之人,对于身边的事物总是保持一种高度的敏锐。雨,这样常见而充满变换的事物,便成了许多诗词之人情怀的寄托。

苏轼———雨中“豪者”

苏轼曾写过一首 《定风波》,诗里有一句写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用词简单易懂,但言语之间仍透露着苏轼惯有的豪迈。诗人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怀着醉意,在雨中潇洒地行走,大啸自己不畏惧这样艰苦的环境,也不怕这苦难的人生。凭着这竹杖芒鞋,照样能够活得恣意,自在。本是丝丝愁雨,苏轼却写出一种清旷豪气之感,不得不佩服其超脱常人的旷达的胸襟。

走在雨中,多少都会感到些许凉意,自然心中有所感伤,有所不安。但苏轼并不这样认为,人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情绪上的变化并不能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心境与品格。苏轼本是洒脱的,自然受到的羁绊就少,虽偶有想不开,心中有所郁结,但会自我排遣,这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样,通过这样一首诗,苏轼也教会了我们人生之路难免崎岖,但保持心态的放松,自然面对,人生之路仍然可以穿越。王维———雨中“智者”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词往往清新脱俗而耐人寻味,世人尤爱他的那首 《山居秋暝》。开篇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倒没有过多的辞藻修饰,但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一个类似世外桃源的“空山”之中,境界一下子变得高远起来。诗人也在诗的末尾提到“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诗人看来,山中要比朝中好,所以他宁愿归隐也不愿做官,他有着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这首诗并没有具体描绘下雨时的情景,反倒刻画了雨后山中一幕幕的场景。然而,这样的山中美景都是雨水冲刷的效果,雨洗涤了万物,也洗去人心里的尘埃。王维信佛,而佛说立意往往深远,超然于事物本质的存在,把尘世看得很开,因而造就了王维一代“诗佛”。后人爱把王维看做一个超然的智者,他的确有这样的慧根。他看透官场的黑暗,他厌恶勾心斗角,利己害人,于是他向往归隐,向往这样的“空山”,一场雨便可洗去污秽。王维教会我们心灵要保持一方净土,纵使社会污浊,也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李清照———雨中“睿者”李清照留下的词作并不多,不过四五十首,但每一篇都是佳作,有关雨的一首小词《如梦令》倒写得别致,“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春天的雨水往往摧残花朵,海棠也是,经过雨水的摧残,便花期将了。李清照因为惜花而痛饮,隔日醒来想到一夜的风雨已将海棠花吹落了十之八九,以至于叶子的数量还多于花,便更加唏嘘不已。世人赞赏她这一句“绿肥红瘦”,写得别具一格,津津有味。这肥也是雨,这瘦也是雨,词人偏爱后者。

说李清照是一个睿者,不是没有根据。她有着女人细腻的心思,往往观察事物更加具象、细致,虽只是讲述了她醉酒醒酒的一件小事,但却写得委婉曲折,扣人心弦,将内心的一种惜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得不佩服李清照机睿的观察力和思考力。雨,在这首词中显得无足轻重,但它带来的后果却是令人感到痛心的,它的影响是持久的。李清照通过这首小词,教会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看东西不仅仅是看,更要去感受,要学会欣赏,即使是不美好的事物也有值得观赏的一面。

雨,当然只是中国诗词当中一个很微小的意象,但是它可大可小,可疏可密,可急可缓,由此带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尤能勾起诗词之人的种种思绪,因而留下许多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佳作。我们说,诗词之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超乎常人的锐感的欣赏力,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在这样一个绵绵的雨季,我们不妨找来几首雨中小诗细细品读,也别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