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首丹心写新篇
——访航空发动机专家、新党员张世英教授
党委宣传部退休教师:花蔚文
(原载1981年7月19日《南航报》,略有删节)
我国第一代航空发动机专家、南京航空学院航空发动机系204研究室主任张世英教授,不久前光荣入党了,所有了解他的人无不为之高兴。
张世英教授是我国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三机部技术委员会成员,早年在英国专门学习过年喷气发动机的设计。解放后他领到过发动机设计室,主持了我国第一台喷气发动机的设计,并很快投入生产;后来又从事冲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就是在他身处逆境的日子里,仍然主持设计,安装了超音速风洞装置(这种风洞装置至今仍可用于我国新机的进气道试验);并指导研制了热线风速仪和高速轮盘摄影机。多年来,他专心致志地研究着飞机的“心脏”,在我国航空科研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最近,我拜访了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正巧他散步回来,大概是人逢喜事精神爽的原因吧,只见他红光满面,神采奕奕,话题很快就转到了祖国的航空事业。张老十分感慨地说:“我虽然在英国学的是航空喷气发动机技术,可是旧中国几乎没有什么航空工业,全国只有一家不像样的所谓发动机厂,还是靠进口一些部件来装配活塞式发动机,而且质量很差,就是这样的工厂,由于我没有靠山,无法进去,回国后只好改行;先是教书,后来又去搞农业机械制造;那时候,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理想、抱负,能有碗饭吃就不错了!”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然后又激动地说:“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很快,不但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而且有了我们自己的航空科研机构,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一九五七年,当我们自行设计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喷气发动机装在歼教-1机上时,还曾飞到天安门上空向党中央报喜哩!尽管五八年以后,左倾思想干扰了航空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航空事业还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一九七七年,我国从捷克引进的一种喷气发动机,其设计思想与我们二十年前研制的那种发动机完全一样,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二十年的曲折,我国的航空事业的发展必定更加可观。”张老越谈越兴奋,他说:“现在好了,粉碎‘四人帮’,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党采取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措施,各方面的工作都逐步走上了正规,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好形势,我们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发现了错误能自己纠正,而且是那样坚决、彻底,世界上没有别的任何政党能做到这一点,在这样一个更加成熟的、伟大的党领导下,我相信,我们航空事业也一定能迎头赶上去。”
当我请他谈谈入党之后有什么想法时,张老认真地说:“现在我是个党员了,应当像先锋战士那样,在新长征中冲在前面。”
在新长征中,张世英同志的确是冲在前面的,他献身航空教学和科研的事迹很多,关于模拟板的研究就是最好的例子。模拟板是由英国人运用气动原理发明的一种模拟装置,我国还没有掌握这项先进技术,但在新机研制中又十分需要它,怎么办?要么花大量外汇到英国去做试验,要么自己动手研制,张老决定自己搞,他在讨论会上说:“这不是一般的模拟板,这是争气板,我们一定要自己干!”在一无资料,二缺图纸的情况下,他主动承担了模拟板的研制任务,在他的主持下,两年来,模拟板的研究工作不断取得了进展,目前已完成了基础理论的研究,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国外专家的好评,现在正结合飞机型号进行试验,最后成功已经在望了。
作为一个老教授,张世英同志有着较好的物质条件,但他从不养尊处优,而是倍加珍惜晚年的时间,忘我地为党工作。这两年来,他一再给自己的工作加码,除了主持模拟板的研究外,还指导着两名研究生和中年教师的几个不同课题的研究工作,此外,他还担任着教学任务和科研行政工作。他差不多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自己挚爱的事业上了。
当我告别了张老,走在回家的路上时,不禁思起了这样两句诗:“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可以说,这正是张世英同志在新长征中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