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神舟十一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再度引发国人关注。南航人在为中国航天事业自豪的同时,更为参与神舟系列研究的一个个杰出校友和科研精英感到骄傲!杰出校友中,除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赵光恒,还有先后担任神舟四号的副总设计师、神舟五号飞船系统副总指挥的秦文波等。而在此前的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中,南航的各路科研精英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老将”闻新教授,曾是神舟飞船的“故障诊断系统”项目负责人;直升机研究所顾仲权教授的课题组用几年时间,攻关设计了火箭安全运输到发射场的“减振外套”;科研“干将”、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周建江教授的科研项目则主要解决了神舟飞船从太空返回地球后如何迅速、准确地找到返回舱降落地点的技术难题。少有人知的是,我校的科研“女将”、航空宇航学院的余莉教授,也是“神舟团队”的一名队员,她曾助力神舟飞船安全返回地面。
目前,世界上仅有美国、俄罗斯、中国成功地掌握了载人航天器的软着陆返回回收技术。而在飞船返回过程中,降落伞则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据余莉介绍,自神舟八号发射后,我国的降落伞回收技术不断成熟。对此,余莉教授功不可没,她早在2005年至2009年就参与了“921”项目———针对飞船回收系统的研究,不仅主持了飞船回收系统数据库软件研制,还开展了飞船主伞系统开伞过程研究。“载人飞船降落伞面积很大,将近1200平方。如此巨大的柔性降落伞在开伞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绳帆、伞顶抽打、非对称充气、伞衣破损等问题,严重影响返回舱的安全着陆,因此需要对降落伞系统及开伞过程进行改进设计。”余莉教授项目组开展了大型伞系统从折叠展开至完全充满全过程的数值仿真,分析了结构改进、外界风场对拉直过程的影响,摸索到充气外形、绕流流场、伞衣应力的动态变化规律,发现了大型伞衣充气过程中的瓶颈现象,为飞船回收伞的改进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科研才能有突破。”余莉饶有兴趣地谈到,传统建模是根据物体的几何形状来进行的,但由于降落伞折叠包装在伞舱里,存在折叠和褶皱,网格划分困难,传统的几何方法显然不适用。“于是,我们根据展平织物折叠的受力情况,来建立折叠褶皱模型,极大地提高了数值计算的准确性。
作为当前火星探测器降落减速系统专家组成员,余莉的科研经历很是丰富,她先后主持参与各类课题30多项,涉及飞船回收系统、探月三期、火星项目、航空救生、空降空投等领域。目前,她正开展多功能飞船回收系统群伞开伞过程研究、超音速气动减速技术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