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全新征途

来源:作者:供图:时间:2017-03-07浏览:1616

  2016年见证了一个划时代意义的节点: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喧闹着质疑的、沉默着思考的都大有人在,但无疑,在诗歌的漫漫征途,鲍勃·迪伦与他的诗歌成为了获得 “官方”认可的里程碑式的存在。


  所谓里程碑,不可或缺的是吸引大众奋力奔赴的抵达力。这场由诺奖引发的文学、抑或是音乐盛宴,无声宣告着诗与人的距离的重新拉近。诗歌不再只存在于精英的文学殿堂,它走出了那个精美的瓮,进入村樵野夫的茶余饭后,成为人人皆可传诵、吟唱的人间的诗。迪伦的诗之所以成为这样与众不同的标志性存在,正是因为他的诗歌同时被包容于另一个领域:民谣———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迪伦而饱受争议的原因。诺奖是否在讨好流行文化?鲍勃·迪伦究竟是诗人还是摇滚歌手?夸张的言论四起,但似乎并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重要的仍然是,迪伦的诗正以其独特的摇滚乐的呈现方式,使诗久违地深切融入每个普通人。值得提及的是,如今文学传播媒介的发展、方式的改变,也使文学的边沿不断扩大,传统的转播方式与媒介或许已不再能引起广泛的注意。夸张一点来说,迪伦的诗若没有辅之以旋律,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传唱,也不会有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化作歌声直抵每个普通人心中,而又一身明媚地在远方的征途上吸引着更多人前往,引领大众探索出全新的境界。


  但迪伦诗歌的纪念性意义还远不止这些,文学传播方式的革新也不能代表文学本身。成为一个年代的标志需要的不仅仅是突破性、充满吸引力的“新”,更需其足够承载一段新开辟的道路的厚重。不得不说,诗歌与人类的重新接触,某种程度上也是世界变得扁平的表现。试图鱼目混珠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或许能抵达短程的驿站,却始终不被漫漫征途认可与尊重,正因为存在真正优秀而又平易近人的作品,并且它们被奉为评判的参考标准。


  鲍勃·迪伦的诗即是这样令人信服的存在。


  在今天这个全球信息扁平化的,审美趣味越来越个人化、小众化、碎片化的“小时代”,重申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和深思,也许是文学和艺术最深沉的关怀和期许。《答案在风中飘》《暴雨将至》都是迪伦的名作。歌颂民权、真实披露战争不义……迪伦发出具有强烈人文关怀的声音,追求平等、自由、公义的摇滚精神也展露无遗。他用诗歌追问人们,激人思考:我们该把什么样的世界留给孩子们?战争究竟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什么?……中国大地上也存在着这样的星火,唱着《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的“万能青年旅店”乐队、写下《中国孩子》的歌手周云蓬等等,也曾发出过类似的声音。这使我们不禁也期待着,中国音乐摆脱全民 “小清新”“小文艺”的走向,变得更能够经受检视与筛选的一天。


  70多岁的迪伦,仍坚定地写着、唱着:“如果我的脚步蹒跚,请你在路上,与我同行。”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跟上他,满怀着对这个世界的热爱,渴望着传递智慧与勇气,奔走在全新的,诗歌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