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血肉文学的扛鼎之作

来源:作者:供图:时间:2017-03-07浏览:1696


  提及战争,国人脑海中最先浮现的恐怕都是抗日战争。八年抗战,既是中国人心中无法磨灭的屈辱,亦是人民心中难以忘却的骄傲。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早已没有了战场上的硝烟与炮火,但爱国仍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


  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作为爱国题材的“必经之路”,有关抗日战争的文学、影视作品更是层出不穷,网络、媒体、广播、电视总会有那么一个正在播放着与抗日战争相关的作品。


  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抗日作品再不能激起观众心中的愤懑,引起人们对残酷战争的共鸣。相反的,抗日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愈发成为了人们的笑料谈资。手撕鬼子、扔手榴弹炸飞机、肩扛土炮打鬼子……被过度神化的抗日英雄似乎商业得没了曾经的血性,有关他们的艺术也沦为赚钱的工具。这些现实都不由得让我想起那部堪称抗日剧史上 里 程 碑 式 存 在 的 电 视剧———《亮剑》。


  很久以前我曾看过一句话:《亮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把共产党当人演,也把国民党和日本军人当人演。虽然较正史而言,以真实史料为素材改编的文学与影视作品由于存在创作者的主观意识会导致作品本身比历史事实更具戏剧化。但相比起那些为适应市场需求而过分夸赞某些战役或个人,甚至还有部分不尊重历史事实的抗日神剧,我认为《亮剑》拍出了真正切合社会背景的抗战历史。


  就演员服装来说,除去解放战争胜利后的情节不谈,整部电视剧中八路军的衣服就没有一套是干净的。因为大量的镜头特写,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主演们层层污垢的衣领和指缝间的灰尘。而作为国民党的楚云飞在整部戏中基本都衣着光鲜。反观近年来的抗日剧,主演们的服装不说华丽,也可谓精致。补丁都看不见的衣服,更别提污渍了。令人不禁疑惑,抗日的穷苦何在?


  再就剧情来看,电视剧在人物塑造过程中尽量贴合实际。近段时间的脑残抗日剧中不乏因常识性错误而沦为笑柄的情节,例如八百里外干掉一个鬼子,日军三八式步枪当冲锋枪扫射,日军的手榴弹不用磕一下就能爆炸等。而《亮剑》在对军事常识的拿捏上无疑是优秀的。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日本军官在军事上的狡猾诡诈,而不是一昧地被丑化成智商负数的军人。《亮剑》的拍摄也建立了国产抗日剧新的标准。正是因为该剧采用了日语配音,自此观众才不会在剧中见到说着中国话的日本鬼子。


  最后谈谈史实。晋西北铁三角以及周边势力的人物都有其原型,主角李云龙的原型就是我国原北京军区司令员王近山将军。而丁伟以丁盛和钟伟两位将军为原型,孔捷的原型则是李德生将军,楚云飞的原型则是国民党晋绥军的楚惜春将军和中央军的胡琏将军。剧中人物军事生涯的战斗案例也都是由真实战役改编而来。大量运用改编现实战例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履历,用现实事件的合理性避免了过于完美化的人物经历,使得故事更加丰满且真实。


  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正是因为市场的需求才会有抗日剧的诞生,然而一昧追求利益的同时却忽视了尊重艺术的重要性。尽管现在看来《亮剑》的情节、拍摄、画质等方面都有无法忽视的诟病,但无论从制作团队、参演人员、亦或作品本身来看,毫不夸张地说《亮剑》都是一部有血有肉、富有民族气节的作品。也正是这样的作品才称得上血肉文学的扛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