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标志着“双一流”建设开始全面启动。
一、《实施办法》进一步阐明了“双一流”建设的内涵
“双一流”建设方案给予学校更多自主权。《实施办法》允许建设高校根据学校综合改革方案,自主确定建设定位、选择合适建设路径、确定学科建设口径,支持学校积极探索不同的一流建设之路。在支持方式上,综合考虑建设高校基础、学科类别及发展水平,给予相应支持,同时经费实行动态滚动机制,使学校可以通过科学规划,有序、合理、自主地安排经费。同时,要求“国家有关部门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改革,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在考试招生、人事制度、经费管理、学位授权、科研评价等方面切实落实建设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是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要求,“以学科为基础,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高校整体建设”。各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办学条件和学科水平,合理定位,确定合适的建设目标和建设路径,处理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关系。
“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流人才。育人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实施办法》设置的遴选条件中,人才培养条件列在第一位,强调要有高质量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要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成果显著,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希望通过“双一流”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等教育水平提升。
“双一流”建设的保障是动态管理、打破身份固化。《实施办法》中明确,在建设过程中对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开放竞争、以绩效评价为主的调整机制。在建设中期、末期进行绩效评价,根据建设成效和评价结果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建立有进有出、动态调整机制,形成开放竞争新格局,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建设和学科建设良性发展。
二、一流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
学科建设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一流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没有若干具有世界领先的学科,就很难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经过多年建设,清华大学已经基本完成综合性学科布局,学科结构更加优化,学科水平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在上一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4个学科排名第一;近年来在国际学科排名中,9个学科在QS学科排名中进入世界前20名;4个学科进入USNEW学科排名前10,其中工程学科位列世界第一,计算机位列第二;进入世界前1%的学科16个,其中进入万分之一的学科有1个、千分之一的有5个。
为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清华大学还根据国家发展需求,把握世界高等教育深刻变革特征和世界学术发展前沿,在现有学科整体布局和结构的基础上,以整合优势学科为先导,以优化和完善学科组织结构为支撑,以促进学科交叉与加强公共基础平台建设为抓手,完善学科评估,推进资源动态调整,不断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持国内引领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领科技创新提供支撑。
(一)构建学科分类发展路径。根据已有学科基础和学科发展趋势,完善学科组织模式,通过整合分类过细、过散学科,形成若干学科相近、优势突出、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学科领域(群),提升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工科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导向,统筹协调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基础研究,加强具有突破性、颠覆性的重大技术研究和创新,不断推动工科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理科以开展国际学术前沿研究为中心,加强基础研究,开辟前沿研究方向,力争在原创性、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上取得突破。文科坚持高水平、有特色、规模适度、优势突出的建设原则,延续文脉,加强基础,创新思想,扩大影响,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学科社会影响力。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生命科学学科,进一步完善生命科学和医学学科布局,解决制约学科发展体制机制问题,理顺治理结构。
(二)构建学科内涵发展模式。坚持需求导向,优化和完善学科组织结构。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开展面向全球性挑战问题的研究,推动若干重大研究课题、科学交叉前沿课题的研发,力争取得重大突破。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重点支持战略性学科领域,形成并发挥学校在相关领域发展中的影响力和推动作用。服务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突破产业关键技术,推动成果转化。加强军民融合技术研究,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探索动态管理,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根据学校总体战略和学科建设规划,探索建立学生规模、教师编制、学科建设经费、科研用房、后勤保障等综合资源配置机制,建立资源动态调整机制,提升资源使用效益。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使用效益,创造有利于学科持续进步的支撑环境。
完善评价体系,完善学科评估与调整机制。依据学科特点和建设目标,利用国际评估、国内评估、专业认证等评价手段,定期对学科建设与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综合考察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水平、学术影响力和综合实力。建立基于评价结果的资源调整机制,实现对学科规模、方向和结构的动态调整,增强建设有效性,推动学科持续进步。
(三)培育和发展前沿交叉学科。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形成。以前沿问题研究牵引交叉学科发展方向,鼓励理工融合、文理贯通,培育清华特色交叉学科。健全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各类学术组织作用,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科学问题,积极培育跨学科交叉领域和方向,大力支持交叉研究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健全组织机制,建立教师跨院系聘任制度和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机制,完善综合科研资源的配置和流动机制,优化科技评价和成果认定制度,建立跨学科交叉研究组织的发展状况监测制度,创造良好的跨学科交叉氛围。围绕学校重点规划部署的方向,整合国家、地方和企业资源建立新型创新平台,加强校内各级科研教学平台建设,创造有利于学科发展和交叉的环境和条件。
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构筑“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新百年发展格局,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作出贡献,使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更多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前列,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加,为我国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以及全球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科学发展作出贡献,使清华大学在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为2030年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2050年前后成为世界顶尖大学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