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3次入选“Elsevier(爱思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包括SCI论文50余篇······他就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赵洪涌,14年来,他把自己的热情献给了三尺讲台。
三尺讲台 毕生情怀
“学生学不好,老师有责任”是他的教学准则,也是他一直坚持的职业态度。自2003年来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洪涌从教已有14个年头了。多年来,赵洪涌教授一直坚守在基础课教学第一线,承担了《线性代数》、《矩阵论》、《常微分方程绪论》和《时滞微分方程》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
“我从来不直接采用文献综述,而是针对该部分内容自主绘制。虽然这样的工作占用了我较大的时间和经历,但只要能使知识点更加鲜活,这些都是值得的!”赵洪涌教授如是说。
“标点符号的错误也是错误,都不能放过。”每次给学生批改作业、论文,他都会逐句逐行细读,小到标点符号、拼写错误、字距行距不规范等,大到结构问题,他都仔细标注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他注意根据学生的专业、性格、知识结构的不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在他的课堂上,每个学去都被赋予更多的机会站在台上自由地讲述。
长期以来,赵洪涌的本科和研究生课堂教学评价均为优良,其中研究生课堂教学有8个学年被评为“优秀”。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
执着科研 硕果累累
提起赵洪涌教授的科研工作,同事们都由衷的敬佩。“敬业、执着、认真,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在学生和其他同事眼里,他经常是“星期一到星期五保持不休息,周末休息不保证”。除了出差,赵洪涌便是在办公室、实验室里忙碌着,或看文献、查资料,或想问题、找办法,心无旁骛地埋首科研工作。在复杂系统建模、分析与控制(涉及网络传播动力学与控制、神经动力学、优化与图像处理、生物系统动力学等方向)的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2002-2004年, 作为主研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2006-2008年,作为主研参加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6-2009年,主持江苏“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项目。 2011-201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结题)。作为第一主研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主持完成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2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3篇,引用1528次。爱思唯尔2015年2月2日发布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国大陆学者在数学类共有81位为被高引用者(排名第37位),其中江苏省高校共有八位学者入选数学类(赵洪涌排名第3位)。而入选“高被引学者”榜单,意味着该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的被引总次数在本学科的所有中国(大陆地区)研究者中处于顶尖水平,在其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其科研成果为该领域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呕心沥血 爱心育人
“要学生做的事,导师必须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导师必须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导师必须躬亲共守”。这是赵洪涌在培养学生中一直坚持着“三个必须”。
他曾经在一名博士生学业陷入低潮的时候,一路辗转1300公里亲自到山西大同学生家里恳谈,给学生鼓励和信心,最终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博士学业;他会在学生阑尾炎生病时,四处帮忙推荐医院,在学生回家手术时,每天发短信关心和询问情况;他也会在学生外出开会的时候,一路电话嘘寒问暖,关心学生的人身安全;即便是在今年赵洪涌父母突遇车祸,双双在一个月内离世,心情极度悲痛的情况下,他依然叮嘱、安排好学生的学习……这些在学生心里点点滴滴的回忆,描绘出了他们心中最美的导师,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着学生。
但是对待学生的科研,他是出了名的严谨,甚至在学生眼中近乎于“苛刻”。他经常说,“科研和读书是一样,不仅要你知道有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这就是科研精神”。“时间就是一张网,你撒到哪里,收获就在哪里”。他要求学生每天上午8点之前必须到工作室学习,而他自己也总是早到晚走。即使在周末也不给自己放假。
而正是因为赵老师的严谨态度,让学生们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和严谨的做事态度,这些都让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受益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