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校园年度人物丨能源软科学研究团队:经管如水 师生犹鱼

来源:作者:供图:时间:2017-02-28浏览:4626

   

    著名教育学家、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曾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理想的教学关系莫过于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大鱼带动小鱼不断前行。经济与管理学院始终秉持“从游”的教学理念,如一汪灵动的潭水,为师生的学术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其中老教授带动青年教师、教师带动学生,大鱼带动小鱼,使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更加高效地推进。


    能源与环境经济研究所成立于2008年,所长由周德群教授担任,现有专门研究人员30余人,研究队伍具有年轻化、高学历、多学科背景的特点。该研究所作为经济与管理学院科研团队的代表之一,依循学院教学科研活动的“从游”模式,在科研、学术、教学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项目在内的各类重要课题40余项。今年,团队在全球“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环境与能源效率评价”的热点前沿排名中荣登TOP机构第一名,周鹏教授更是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取得学院高层次人才计划的重大突破。


    良师指路,引领学子前行


    团队的优秀学生代表之一王梅,刚刚摘得我校2016年“创新大奖”,回忆起这段历程,她深有感触。她说“从选题到实验、从撰写论文到现场汇报,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团队的帮助。”“特别感动的是一路走下来周所长给了我很多支持关怀。他不仅学术造诣深厚,对研究方向把握也敏锐,我的碳分配研究就是当年他让我做的,到现在依然还是热点。”谈及得奖的关键,她笑着说,“我的文章、政策报告的多次调研和撰写修改离不开周鹏老师的悉心指导。这两年在他的指导下,牢记他的 ‘定位要高远’要求,真的感觉自己进步飞快。”王梅感受最深的还是团队多方力量支持:“这个奖项,学术指导很关键,汇报指导也很重要。记得文章在团队汇报时候王群伟等老师提出了很多建议,有比赛经验的老师们,也指导着我用好的形式把成果呈现出来。”


    王梅的经历折射出了团队学生培养的模式,正是在一批学术造诣深厚、对研究大方向把握敏锐的导师指导下,研究所学生屡创科研佳绩,多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更不乏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学生。能源与环境经济团队始终以科学研究具有引领性、学术成果国际化高端化为定位,在高要求下,团队老师“传其道先行其道”,除了在科研上用前沿性的成果开辟道路,更是努力营造亦师亦友的良好氛围来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兴趣。


    闻雯同学在不久前就刚斩获“全国能源经济与管理学术年会”优秀研究生论文一等奖,她表达自己很喜欢团队的氛围,而这也激励了自己,她说:“从张钦老师带我走上科研之路,我经历了读研时期的着急出成果却不尽人意,是老师的安慰与引导,让我从最初的学术小白,逐渐对能源经济与管理产生了浓厚的科研兴趣。团队老师,尤其是周鹏老师的学术能力和科研作风十分令人敬仰,因此我选择留在团队继续读博。” 


    导师与团队给予的不仅体现在科研上的支持和支撑,还有做科研的方法和态度。王梅同学笑言:“我现在早起早睡的习惯都是当年和张钦老师一起做项目时被‘逼’出来的。”合理作息和持续锻炼是健康身体的保证,更是科研的保证,关心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实则也是教会学生找寻平衡、提高效率,抱着平和的心态,理智的头脑去思考。


    从“授受模式”向 “从游模式”转变,从思路的点播拓展,到方法的传承创新,甚至是精神的沿袭弘扬,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正是团队不断前进的动力吧!


    团队为基,推动教师发展


    能源与环境经济研究团队既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也十分注重团队教师个人的发展:大力引进优秀青年教师、开展各类学术报告活动,为教师们的思想交流、学术争鸣提供平台。


    南航本硕博连读的80后教授王群伟老师是能源与环境经济研究团队年轻教师的代表,论著颇丰,他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王老师从2005年获得本校保研资格开始便一直在周德群教授领导的团队中学习和锻炼,直至2011年毕业后去苏州大学任教。谈到为何离开家乡,从发展良好的苏州大学回到南航,王老师指出正是深厚的师生情谊、稳定的研究方向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吸引了他。他说,“我觉得在一个团队中最重要的是氛围,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追求进步、推动个人达到更高要求的氛围,而我们团队的这种氛围是非常浓烈的。”


    刚获得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的张伟老师对团队的助推作用也深有体会,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出身的他加入团队后发现团队为他提供了更大的平台,这次能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也是借助于团队的平台。他说,“14年我去北京参加第五届能源经济与管理学术年会,到南航后又和大家一起继续参加了第六、第七届,每次都可以学到新的东西。我常常和团队里的老师一起交流,大家的思想碰撞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张伟老师对团队所追求的“从游”氛围印象深刻:“整个队伍一代一代引领,它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老前辈带新生力量,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新生力量再带领加入的另一批新生力量,使整个团队焕发活力。”


    团队中资历较深的张钦教授,这样评价他和团队青年教师们的相处模式:“现在新加入我们团队的成员海外背景好、理论功底强,有很多新想法、新思路。但在实践方面弱一点,这个时候我们会通过一些交流,像学术会议、学会例会等让大家相互讨论,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去企业的调研,以了解整个行业、整个产业经济方面的现状。”


    在负责昆山市发改委发起的热电联产供热规划(2016-2020)中,张钦老师带领团队为发改委提供咨询服务、帮助政府作出决策,对外展现出了经管人的良好学术、专业风貌。昆山市发改委能源科周逢雨、江苏华电昆山热电有限公司工程部主任褚叶武对团队赞不绝口:“我们提出这个规划的要求后,张钦老师和他的团队马上进行了修改、论证,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很不错,亲自到我们昆山来很多次,实地考察昆山的用电参数、企业规划、管道情况。”“他整个团队带得很好,当时有几位老师和研究生来做这个报告,工作都很卖力。因为项目比较急,他们经常加班加点完成工作,但是一点不乱,张钦老师带头,手下的人跟着一起做,大方向稳定了,这个项目肯定能做好。”


    张钦老师对团队的“从游”模式也有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模式下,团队成员通过互相交流,思想碰撞,能起到促进和带动作用。大家互相在较着劲儿,不甘落后,都想达到更高水平。瞄准国际上的先进做法、理念、研究成果,大鱼带小鱼往前游,而且游的速度还挺快。”


    正如深海中大鱼兼小鱼,形成鱼群方能更远前行,团队中从学术理论到实践方法,老教授都身做表率,借助团队这一基石,带领青年教师向更高处攀登!


    经管如水,助力师生从游


    正如梅先生所说的“学校如水,师生从游”,学院依循“从游”思想所创造的学术科研氛围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研究团队、师生的成长与发展。


    周鹏老师提到,近年来学院一直在努力营造师生从游的氛围,团队为师生提供更好的学术平台、老教授带动青年教师、教师带动学生开展学术活动,不断反馈、不断提高。在这样的氛围下研究所得以更好地发展。作为研究所领头人的周德群所长向大家阐述了这一平台的重要性,“研究所作为一个学术科研平台,是师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这一平台上,师生有机会接触到政府主导的相关项目、全国性的战略学术会议、能源与环境经济研究领域的国内外著名学者;这些交流能很好帮助师生明确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同时研究所还为研究生、博士生提供国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扩宽学术视野,紧抓国际科研前沿热点。”


    研究所经常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举办专家讲座。团队的研究生吴菲、孟凡一感受最深的是有很多机会参加老师主持的一些省级或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国内外的学术会议,这对她们吸收前沿学术思想,锻炼演讲和研究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除了学术上地指导、团队也为研究生的学习和学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经济便利。潘晨同学笑着说:“我有幸去北京交流学习将近两年,后来更是去挪威交流学习,这些都得益于团队的支持。”


    同时,在学院的支持下研究所十余年如一日坚持开展了每周三的学术沙龙活动,讨论交流期间团队成员可以进行思维碰撞,老师们可以互相借鉴彼此的项目课题经验,学生们也能从中获益。深受学生喜爱的查冬兰老师这样说道,“沙龙活动对大家而言是一种鞭策,为了在老师、同学面前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研究近况,大家都会更积极地做好充分的准备”。回忆起自己在团队中度过的科研青春,她说,“感谢这个团队,让我获得了很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团队中你追我赶的竞争环境和互帮互助的融洽氛围也让自己不断进步。”


    团队今年获得全球热点前沿机构TOP1的荣誉,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数年来,整个团队一系列努力累积的成果。周鹏老师说,“我们团队开展的基础性研究,不仅是发展新的模型方法,而且要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概念,要具有前沿性和引领性,因此才能产生较好的学术影响力。”


    回首研究所承担的项目,周德群所长表示,团队中每位教师都拥有围绕着能源、环境研究的相关项目,以国家基金项目为主。借助这些项目,团队师生发表了系列高水平论文,其中由SCI/SSCI期刊论文累计60余篇,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同时研究所还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合作,提供一些政策咨询的方案,得到了批示和重视,并应用在实践中。


    能源与环境经济研究所是我院“师生从游”的典型,团队首先能直接影响团队中的个体,然后影响到团队以外的人,继而在整个学院中都营造出这种从游的氛围,影响一批人,带动一大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