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的质地

来源:南航报作者:黄漫供图:时间:2016-05-12浏览:748

       瞿秋白《赤都心史》二八记:“一仰首满目清朗,乡野天地,别有会心。”沿着麦克法伦寻访的荒野古道而行,不敢说已是满目清朗,却也对乡野的质地有所会心。

       山丘顶上,月亮底下,靠着一座青铜时代古墓的遗址,坐在雪地里,又喝了一口威士忌,回望着那条自己踩出来的一直通向这个山头的脚印。看西北方是数十条别种动物的脚印,向着远处山下延伸。选取其中一条,站着它走,跟着这些脚印,看看他们到底会通向何方。

       就这样,麦克法伦的脚下延伸了“一千英里”的脚步,与野外大地相依的脚步。从英格兰史前的白垩土径,到海岛的片麻岩地,从贡嘎雪峰上的转山之路,到巴勒斯坦枪口下的河床。探访这一条条古远而神秘,荒凉而沧桑的道路,不乏对于风景给予的某种意外收获的欣悦,不乏以脚步感受前人对于自然、荒野、道路与文学、地质与历史的探求与哲思的满足。却也几经磨砺,血迹斑斑,伤痕累累,遭遇凶险,出生入死,几乎丧命。好在天命人为,从容坚定,脚步未疑,得以前行,得以回忆。

       多尝试着赤脚走路,感受那些道路的质地,道路的硬度、平整度和坡度,在心上镌刻步行者肌肤与大地肌肤亲密接触的无法磨灭的记忆。曾走过一条炎热的泥砾地的小路,光滑的泥地上,被太阳晒裂出星光一样的花纹,踩在上面,仿佛踏着一片星空;曾穿过一片刚翻耕过的农田,犁耙把土壤都压碎,经烈日暴晒,脚下像是踩着一片不久前才熄灭的火堆灰烬上;也曾走过一片炽热的泥炭地,一块块泥炭被太阳晒得硬而锐利,走在上面像是跋涉于一片剑海。道路的质地,有草叶漫卷的平坦,也有砾石铺就的尖利;有流水穿行的凉爽,也有阳光曝晒的灼热。

       我想,乡野的道路,也是乡野质地的一种呈现。有其温软和安谧,也有其粗野和险恶。在以脚印踏访古道,以赤裸双脚脚底的褶皱去触及自然在大地上磨蚀的沟壑及游动的线条之时,不仅可以感受到古道的质地,还可以切实地体会到,古道崎岖蜿蜒的乡野,乡野在阳光雨露抚慰下宁谧恬然,乡野在烈日骤雨磨砺下的沧桑坚韧。

       而从踏寻乡野古道之人的笔下,我仿佛不仅读来了乡野的质地,也读到了生命的质地。

       在这本书的作者题注末尾,麦克法伦这样写道“而最重要的是,这是一本关于人与地的书:关乎步行作为一种寻访内心世界的方式,关乎我们走过的风景塑造我们的各种微妙方式”。而在这本著作末尾,作者行路暂告中止的地方,写道“我转过头,顺着自己走来的那行脚印朝南看。太阳再次透过云层斜射下来,忽然间,那些填满了水的脚印变成了一面面镜子,辉映着蓝天、微微颤抖的云朵,还有朝里面观看的那个人。”

       一草一木所见,皆是走向内心的脚步。

       寻访古道,行走乡野,历经考验,印证着生命的质地,从容而优雅,坚韧而硬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