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南京

来源:南航报作者:昂海松供图:时间:2016-03-23浏览:2290

       我不是南京人,不过已在南京生活了36年。走遍中国大城市,尽管各有各的特点,回到南京,我仍然觉得:南京是我最喜欢的城市。我爱南京,我爱南京的历史,我爱南京的山水,我爱南京的文化,我爱南京的人情。南京,具有不同于任何一个城市的特色。每当我从外地回到南京,就吸吮到那青绿气息,就置身于那古城氛围,就陶醉于那佳丽的魅力中……

                                                                                                         我爱南京的历史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的之一的南京,一提起南京历史,便会听到“六朝古都”的回答。其实“六朝古都”一词,源出于唐朝文人的叹咏,指的是唐朝以前三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城。现代南京史学家多称南京为“十朝都会”,即在六朝后再加上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这些指的都是首都城,而南京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明史和3100年的建城史。

  更早的是前些年,考古发现了35万~60多万年前南京地域就有猿人生活,汤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南京猿人化石,是目前已发现的最早南京的人类生活的遗迹。

  其实,我看重的并不是南京“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朝?谢朓《入朝曲》)的地位,我更感悟的是“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唐?韦庄《台城》)的意境。南京作为“十朝都会”,或是“半壁江山”,或是几十年的“短命”。值得我深深寻思的,正是南京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金陵五题》)那种沧桑变化的历史厚重感,那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廿一史弹词》)不可阻挡的时代进展潮流,那种“万里江山多筑垒,匹夫怀抱兴亡责”(太平天国?李秀成《感事二首》)的爱国激情,那种“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鲁迅《无题二首》)的人生感叹。

  而今“钟山风雨起苍黄,人间正道是沧桑”,南京古城墙内高楼耸入云天,秦淮河中莺歌漾荡,中山陵前人潮涌动,长江大桥车流滚滚……,衬托出更美丽的古城风貌,谱写着南京历史的新篇章。


                                                                                                          我爱南京的山水

        一个城市有山有水才是真正美丽的。而南京的山不是一般的山,是“虎踞龙蟠”的钟山和石头城;南京的水更不是一般的水,而是中国第一条大河——长江。南京城的山水还远不仅这些,有雄视长江的狮子山、突兀江边的燕子矶、俏立市中的鸡笼山、庄严肃穆的雨花台……,有五洲内连的玄武湖、极富历史盛名的秦淮河,有“春光满枝头,劝君莫忧愁”的古园“莫愁湖”、有春水挺秀的“白鹭洲”……。

  这些山水不但具有自然的美,而且绣刻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钟山南侧建有“治隆唐宋”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陵墓和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的陵寝;雨花台埋葬着千千万万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的烈士;秦淮河传输着“秦淮八艳”的传奇故事;玄武湖映照着六朝台城的兴亡;长江水流淌着日军大屠杀中国人民的鲜血;“百万雄师过大江”掀开了新中国历史篇章。

  我爱南京的绿色。南京城的绿化面积高达50%以上,堪称中国大城市绿化第一。南京原为中国“三大火炉”之一的帽子,现在已被摘掉,就归功于南京的绿化。无论夏天何等烈日炎炎,只要走在南京的梧桐树下,顿感阴凉。更有那两侧高大梧桐树枝头连达的街道上,人车穿行于天然的绿色帐篷中,有一种漫步花园的境界。

  南京属北亚热带地区,尽管现在南京夏天最热也就三十八度多、冬天最冷零下四、五度,北方人来南京总觉得夏天太热、冬天太冷。我倒是喜欢南京气候的四季分明特点:夏天就能热出一身汗,冬天不开空调也会冻得打哆嗦。我已深深体会到,南京人到北京要比当地人耐寒多了。雨露滋润禾苗壮,南京雨水足,从来没有缺水的感觉。

                                                                                                        我爱南京的文化
  南京的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独具特色,尤其是南京的六朝文化、明朝文化和民国文化至今仍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南北朝战火纷乱之时,作为南朝的主要首都却承载着传承和繁荣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如昭明太子的《文选》、刘勰的《文心雕龙》都出于六朝时的南京。明朝时世界上最浩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就在南京国子监编抄成书。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中国远航外交的起点。你知道中国成语中有好几十个都源于南京吗?如不相信,我举几个例子你去查吧:东山再起、画龙点睛、青梅竹马、入木三分、江郎才尽……。与南京有关的诗歌就更多了,仅李白写的与南京有关的诗就有200首。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著名词句总使人思远悠长。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的“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至今仍然是全世界努力争取和平的目标。

  南京历代涌现出一大批的杰出的文人,除了前面所说的,像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林散之,画家顾恺之、龚贤、徐悲鸿、傅抱石,诗人王昌龄、刘禹锡、杜牧、袁枚,教育家陶行知等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文化名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就出生在南京,写下了“金陵十二钗”古典小说巨篇。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至今仍然是警示官场贪腐的生动画卷。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京的佛教文化独树一帜。有人好奇:为什么释迦摩尼(如来佛)的“佛顶骨舍利”(2008年发现)、唐三藏玄奘大师的顶骨(1942年发现)都藏于南京?这正是唐末到北宋时期,北方战火不断,于是佛教大师先后将上述宝贵“佛骨”携来当时佛教胜地的“江宁”保藏。

  你知道吗?1896年清朝政府曾经把源于南京六合的《茉莉花》曲作为国歌来演奏。“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正是南京文化的一种清秀象征,如今已名扬海外。此外,秦淮灯会、云锦、剪纸等淳厚的民俗文化也令人叹为观止。当你漫步“老门东”时,你会感到仿佛置身于明清以来“老南京”的文化氛围中。

                                                                                                       我爱南京的人情
  南京人“大萝卜”,我觉得这与其说是一种善意的“贬称”,还不如说是一种戏说的“褒赞”。南京人没有上海人精明,没有北京人高贵,没有广州人的商业头脑,没有浙江人的灵活,总之,南京人就是一个实实在在、“土里土气”的“大萝卜”。

  我在网上常看到,有的外地人来宁不认识路,南京老太太常常陪着问路人走出几百米确定目的处,体现了南京人憨直,朴素和待人诚恳。南京人处世淡定,遇事不惊:“多大的事啊”。南京人经历太多的沧桑变化,南京人多来自中国的四面八方,所以南京人既具有北方人的直爽,又具有江南人“温柔“的一面。也因此,南京人容易相处,不排外,对外地人包容豁达。南京话有点“土”,它既不像北方话“字正腔圆”,又不像苏杭一带的“吴侬软语”,但是外地人说“南京话好懂”,不像上海人对话一句也听不明白。南京话在历史上(主要是明朝和清朝前期)一度以“金陵雅言”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日本、朝鲜、西方传教士也使用的中国的南京官话。由于南京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交融了南北东西的特点,无论是气候的冷热还是菜系的酸、甜、咸、辣,都能适应。南京常常成为“空姐”招聘的主要源地之一,这是因为南京的姑娘既具有北方人的大气耿直,又具有江南女子的细腻秀气的缘故。

  毫无意义,南京并非完美无缺,但南京的历史、山水不会变,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依然存在,新时代南京人在融合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必将发挥聪明才智大踏步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