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文人书家的代表, 作为在高校从事书法教育二十余年的书法教授、硕导,其专业性、艺术性及文化品位,日益显得突出。近十年来,出身于天府之国四川,就学于山城重庆,成长于避暑之都贵阳,铸就大业六朝古都南京的邱世鸿,人生阅历提升了其艺术感悟力。年届“知天命”之年的他,借助江南的大好风水,在科研、创作和教育方面都收获了自己较为满意的成绩。对于文人艺术的酷爱,对于诗书画印的全面修养,对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使他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游刃有余。先生学书之路十分幸运,亲聆诸多名师的教诲,对艺术的领悟又与众不同。对于书法创作的提高,是本着对传统书画篆刻理论的深入研究,对诗词、绘画、篆刻的广泛涉猎,使书法创作有着丰富的文化含量。邱世鸿教授师从徐无闻、荀运昌、秦效侃,这三位先生均是国内著名学者兼书法家。邱老师在其门下研习书画、文学、诗词等,受益匪浅。对于书法的研习扎根于传统,其书风貌可谓“温醇、秀颖”。“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沈毅,畸士之书利落,才子之书秀颖”(刘熙载)。艺术作品在本质上反映作者的精神面貌,也就是传统书学的“书如其人”说。正如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有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他的气质、才华、性格、志向、学养决定了他自身的审美趣向。他五体皆善,犹善篆隶,行以楷筑基,行笔中锋、侧锋、偏锋相互转换以及提按、转折、行停、急涩等动作的变换,自有动静结合,天然去雕饰之美。近年来,邱世鸿教授对草书的钻研,用力甚深,有中国文史出版社的《邱世鸿草书千字文》为见证。于用笔上以二王笔法参合颜米赵傅等力求法意相参、朴华具备,美观而气脉相通,大小随势定形,合草法之简易连绵之旨,更是后学之辈不可多得的草书典范。可见邱世鸿先生于学书上一直恪守传统,在传统中求变化;先生学书可谓博采众长,转益多师,以“深”、“广”二字概之。
首先是自作诗稿不仅数量惊人,而且水平逐渐提升,讲究平仄、韵律、对仗,追寻古代文人的风雅之路,闲淡潇散,清和自然。多用诗词记录文化事件,有感而发,琅琅上口,书文并茂之形式获得了藏家之青睐。
二是在款式、字体、材料方面都大胆探索,对楷、隶、篆、行、草都努力探索最新的表达方式,提倡先有理念再创作,教师更应当“体验”大于“欣赏”,首先要身体力行,每次个人展览都能见到其最新作品,不同以前。因为他认为“大道日新又日新”,只有永远拓展自己的创作之路,方有进境。
三是讲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邱教授反对千篇一律或陈词烂调的书写,而是根据环境、势态、对象、层次有区别的选择和使用。书画皆有思想,即是笔墨的思想,才有永恒的价值。
他在许多刊物发表了创作精解,《中国美术研究》、《南京日报》、《书道》、《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书法报》、《中国书法》、《美术在线》等皆刊登了其创作心得。尤其是“对当代书法创作现状的忧思”、“书法创作三态论”、“书法的文化品格”等文,强调了数家的文化修炼及面临的“文化淘汰”问题。在《徐无闻书法篆刻研究》、《徐无闻与中国文化》长文中,更强调书家所面临的由“书匠”向“学者型”转型问题。在《高等书法教育的价值构建》中,突出强调中国文化的元典精神对书法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伦理价值的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并从传统文化精华中吸取正能量,必然对创作大大有益。
近年来邱教授受邀在西南大学、河北大学、中央党校、23届全国书博会等重要高校、会议中举办“文化选择与艺术审美”系列讲座,提倡“精英文化与高雅艺术”,针砭时弊,塑造理想人格,获得好评。先后被仁怀、德阳、宁波、东莞、潍坊、北京、宜宾、广州、嘉兴、南京等地企业、书协、美术馆邀请参加重要讲座和艺术示范,参加笔会无数,但绝对不会重复和单一,或繁或简,都本着审美的高度适当的变化,因为美的层次多样化,创作也应该多样化。因为其创作之优秀,先后被吸收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诗书画研究会研究员、联合国亚洲文联会员、南京印社理事等。并在“全国性灵派书法原创作展赛”中担任评委和学术主持。邱教授对于创作的心境,从已经出版的书画篆刻精品后记诗中可见:
墨迹未陈人未老,道心卓犖耀其间。诸君识我雕虫技,乐与清流相往还。
相信大家品评其书,不仅是欣赏汉字艺术,而更为惊奇于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文链接:http://www.peoplenews.eu/yiyuan/yishujia/34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