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断言: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兴,说明我们曾经兴盛过;复,表明现在有凋零的趋势,所以要复。物质文明进步带来诸多好处,但同时也能带来精神的萎靡,信仰的沦陷,图腾的缺失。
范寅在《越谚》中记载:“祝福,岁暮谢年,谢神祖,名此。”绍兴祝福,很多人大抵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会有些印象: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民以食为天。“祝福”最重头的也就是在吃的方面,包括三茶六酒、五牲福礼。绍兴祝福起源于宋元时期,至今仍广泛盛行于绍兴民间,无论是住在自己造的房子,公寓、别墅,还是农村城市,祝福都会照常进行。
祝福不是一个单独的活动,而是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一个系统。一般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夜到三十夜,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祝福期”。一旦进入“祝福期”,人们便皆呼“夜”而不呼“日”,如二十三日呼“廿三夜”。“祝福”期间最为隆重的活动是“拜菩萨”与“请羹饭”仪式。而之前的准备活动,那就是掸尘。
所谓掸尘,就是把家里面里里外外全部打扫一遍,据说菩萨是不进不洁之家的,所以挑一个晴朗的日子,用新的扫帚把墙壁地面清扫一遍,家具和许久不用的锅碗瓢盆都要擦拭。而母亲会把擦窗户的任务 交给我完成,当我也参与祝福活动时,会感到那么平常,却又如此神圣。
接下来是送灶神。廿三夜据说是灶司菩萨回天庭述职的日子,每家每户都须在这一天里祭送他。灶司菩萨,又叫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在人间监察各家善恶是非的。每到大年二十三,他便将一年中收集的资料带往天庭复命。每年的供奉就是为了“贿赂”灶神,以保佑来年的风调雨顺。在我的印象里,灶司菩萨是每三年上一次天,另外两年只是基本的祭祀。等到上天那年,母亲总是会把墙上那张灶司菩萨揭下来,放到一只定制的锅里火化。要到大年三十才把灶司普萨请回来,在墙上贴上一张新的灶司普萨。
祝福的重头戏一般会在廿三到大年三十之间挑选一个黄道吉日进行。“福神”又被称为“祝福菩萨”或“大菩萨”,所以祝福又称“请大菩萨”。虽说现在的祝福仪式没有像以前那么复杂或者说庄重,有些步骤或者方面略有简化,但总体来说还是很有讲究的。
进入“腊”的节庆期,人们便忙着舂糕裹粽,杀鸡宰鹅,买鱼买肉,置办福礼和年货。最为重要的福礼,是指“三牲”、“五牲”或“七牲”福礼。一般人家用“三牲”福礼,所谓“三牲”福礼,即肉一方、鱼一条、鸡(或鹅)一只。鱼是活鲤鱼,买来养在水缸内,祭时拿去挂在八仙桌右边横档上,“祝福”完成后仍放在水里,过几天拿到城外河中放生。这是读书人家的风俗,忌吃鲤鱼,是因为它是要跳龙门的。
挑选福礼很有讲究,比如鸡必用阉鸡,毛色要特别鲜艳;肉呢,必用正方(但据有关资料,古时人在选用肉时,更推崇猪头) ,以大块为上;鱼则非鲜活不可。福礼过程更为讲究,甚至有些复杂,祭祀时间、祭器拜访位置祭器数量,先后顺序和人的一举一行,都不能错。
祝福完毕之后,接下来就是请羹饭了。请羹饭可以在“祝福”后几小时进行,也可以在第二天举行,但现在有很多都是大年三十进行的。这时候的祭品、祭拜方式都需要做相应的改变。请福神的福礼在回请祖宗时要调个方向,并拨下筷子;祭神时人们由里往外拜,祭祖则要由外朝里叩拜。蜡烛移至“下横头”,撤去香炉,增摆凳椅,大家朝内行礼。
桌子上的酒盅和筷子也多了起来,香和腊烛自然要换新的。如此重新安排以后,再依次跪拜祖宗。祭祖是不必焚香的,所以要撤去香炉。神是腾云驾雾的,所以祭神不用摆板凳。祖宗是凡人,死了也还是要坐着享受的。拜好以后,还要停一回儿,祭祖宗要慢慢的来。大概是福神很忙,家家户户都要请他去吃,所以只能匆匆而过。而祖宗只到一户人家,可以慢慢享用。
到这里为止,祝福大仪式基本结束了,最后一步是“散福”。“散福酒”是刚刚请过菩萨、请过祖宗的酒,吃了就是接福。还要用煮福礼的汤汁烧吃年糕,人们取“吃了散福糕,来年节节高”的美意,以表神赐之福,散给全家。还有一种说法是,用请羹饭时用过的菜和饭,表示对祖先的纪念,每年在这个重要的时候想起他们。“祝福”与“散福”是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情绪与氛围中进行的,“祝福”时静悄悄、庄严肃穆,甚至可以称为“悲哀”的气氛,到了“散福”时,被“散福”时享受美食、欢乐与喜庆的气氛所替代。
虽然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些都已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但是,人们祈求和平与幸福的愿望,却不因历史的进步而改变,而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质恰恰正好是“祝福”二字。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最神圣不可侵犯的是祖宗,祖宗是中国人顶札膜拜的神祗,因而它被国民供上了神龛,并且按照周礼所规定的祭祀仪式虔诚地进行祭献,祖宗崇拜就成了中国人共同的宗教。
尽管祝福仪式是那样复杂,不过传统的绍兴人不论工作再忙,也会抽出时间来做这个仪式。在传统文化和习俗逐渐被人遗忘的今天,我想,在这个古老的城市,我们还留有一丝寄托,这便是文化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