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怀着梦想和激情,我来到南航攻读硕士学位,何曾想过这所高等学府竟然陪伴我走过8年最美好的时光。8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博士生涯也将结束。在这8年里,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学到了广博的知识,懂得了太多的道理,也沉淀了我深深的感念。感谢南航的培育之恩,感谢我敬爱的徐九华导师的谆谆教导。还记得初见徐老师时,他是那样的严肃、那么有距离感,让人望之生畏。但在我求学的旅途中,徐老师一直陪伴着我,是我的良师益友,是一位知识渊博、学术严谨、语言犀利、风趣幽默且平易近人的好老师。多年来,正是他的言传身教与悉心指导,让我不断成长,不断蜕变,学到的不只是科研方法,还有为人处事的道理。回首在南航的求学生涯,我已然从一个青涩懵懂的少女成长为有所作为的青年,从含苞欲放的花蕾逐渐地绽放成娇艳欲滴的花朵。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徐老师对我的教导、理解与支持,我将永远铭记于心。
培养理念:创新是一种态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徐老师总是鼓励学生要树立创新理想,培养创新兴趣,锤炼创新意志,要愿用脑、会用脑、多用脑。秉承这一创新理念,徐老师总是耐心地给我们讲“创新”的内涵,让我们真正理解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鼓励我们勇于创新。徐老师常说:“创新是什么?创新是一种态度,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实现的。”徐老师还强调:“我们做科研既要对前人的理论和经验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也要对其研究成果有所批判,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作为博士研究生,要想在本领域有所创新,无非就是从两点出发,要么提出一个全新的想法然后去验证,要么针对前人遗留的问题找到新的解决方法。工科专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研究课题都需要大量的试验数据支撑,但撰写论文不能跟实验报告一样,它不是简单的数据堆积,而是需要增添自我的创新意识、体现理论深度。”正是徐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课题组每位成员在任何实验中都会谨遵他的教导,让创新的理念成为前进的路标,让创新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创新使得课题组内不断地涌现出各种新的发现,越来越多高水平论文也开始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徐老师看来,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因此,他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重视。每周的学术例会,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我们汇报,不厌其烦地给每个人讲解存在的问题,有时还会举一反三,帮助我们开拓思路、寻求发现新的“大陆”。徐老师是个思维敏捷、思路开阔、看问题清晰透彻、一针见血的人,但在平时的讨论中徐老师从不拘泥于自己的想法、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经常鼓励我们多发表各自的观点,共同讨论、共同进步。有时,我们的想法很浅薄、很幼稚,但是他从不打击我们的积极性,总是或多或少地给予我们鼓励和肯定,他要求我们多发言、勤思考,不要被别人的已有成果所限制,要在反复的思考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为了使不同文化和不同思想碰撞出灿烂的火花,徐老师每年都会定期邀请国外知名教授到我们实验室进行访问交流并召开学术讲座。他鼓励我们走出国门学习交流,但同时也要我们认清自己肩上所承载的使命,教导我们要 “走出去再走回来”。对于机械制造这样传统的工科专业,试验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支撑,而要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现,就必须十分注重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因此徐老师为课题组引进了世界领先的高速平面磨床和超声复合加工中心等机床设备,还配备了一系列先进的检测设备。若是需要用到课题组没有的加工或检测设备时,他从不吝啬昂贵的加工和测试费用,一定要得到最可靠、最真实的实验结果。
指导方法:放任也是一种指导
对于学术研究、科研创新,徐老师总是那样严谨求实,但对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指导则会有的放矢、区别对待。记得我攻读硕士的时候,徐老师经常会跟我们分享他的一些人生感悟,尤其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查阅参考文献时如何做到抓住重点、理清思路、做好读书笔记;在开展试验前一定要深刻思考、精心安排,而不是盲目机械地做试验等等。每当我们汇报工作时,他不仅听取我们的学术汇报,有时竟然会认真地指导我们如何做出一个高质量的PPT。说到这里,又想起了徐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清晰、有条理地将自己的想法在一个PPT中呈现出来,这个技能对你们将来无论读博还是参加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正是他多方面的指导、严格的要求,我才会快速地成长、不断地进步。
硕士阶段,徐老师对我们严格要求,使得我们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然而到了博士阶段,他却采用了一种“放任”的方式。每周例会或学期汇报上,徐老师还是认真地听我们汇报,但他对我们的指导则变成了整体性的、方向性的,基本不具体干预我们的课题研究。徐老师认为,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的课题,也一定是自己最擅长的,对于这个课题没有人比研究者更具有发言资格和学术潜力。因此,他非常尊重我们的实验操作方法,鼓励我们放手去做、大胆去干。而只有当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遇到困难时,他才会提出非常中肯的意见,并给出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成为我们学术道路上的“宝典”。徐老师这种“放任”的做法、信任的态度,使得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在我们的心中油然升起。我们怎能辜负他对我们的信任,怎能辜负他对我们的这份企盼和良苦用心呢?
人生导师:先做人再做事
要做事先做人,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如何做人,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徐老师不仅是我的科研导师,更是我的人生导师。课题组学术研讨会是我们大家包括徐老师在内沟通交流最多的活动。每次会上,徐老师很少讲解那些令人困意四起、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而是给我们讲些做研究的方法、做事的态度以及做人的原则。徐老师总是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我的岁数和你们父母的差不多,你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更希望你们先学会做好一个‘人’,然后再努力学习研究成为‘才’。当你们走入社会以后,首先要是一个合格的有道德的人,然后才是一个合格的研究者、工作者。” 还记得读博时,我研究的课题得到校博士创新基金项目的资助,每次经费报销去找徐老师签字时,他总会严肃慎重地说:“不要拿国家的钱来干私事儿!”
学生生涯即将结束,很快我将开启另一段人生之路,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那时我也会牢记这句话,它将成为我为人处事的标尺,使我受用终生。回想近一年来,不断有高官落马被查,究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太贪婪、太自私、太没有社会公德。为了一己私欲,将他们的“黑手”伸向国家、伸向普通的人们、甚至伸向需要帮助的难民。我要以此为鉴,牢记徐老师的教导,树一身正气,想自己该想,做自己该做,努力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科研工作者。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先做人,再做事”“这件事情做得好,其他事情也能做得好,一通则百通”“年轻人不要太看重眼前利益”“生活幸福,科研才有动力嘛”……这些都是徐老师和我谈心时经常说的话。以前,我对这些话不以为然,有时还觉得啰唆、老生常谈,但当我真正经历一些事情后,我终于明白徐老师的良苦用心。人生就如漫漫长路,充满分支和坎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也曾迷茫过、彷徨过。但是每当我迷茫、彷徨、踌躇不前的时候,徐老师总是能给予我莫大的理解与支持,他的鼓舞成为我奋力向前的动力,支撑着我克服种种困难,坚定地向成功挺进。每每想到这里,我都觉得自己十分幸运,也倍感幸福,因为我遇到了这样一位好导师。
岁月如歌,现在的我也即将博士毕业,在学业上,我小有成就;在生活上,我也收获了一个美满的家庭。这一切的成绩和收获都要感谢徐老师对我多年来谆谆教导和莫大的理解支持。师训如酒,久酿沉香!徐老师的教诲将一直激励着我在今后的生活和科研生涯中奋勇向前。
陈珍珍,2009年3月我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毕业,同年4月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钎焊超硬磨料工具研制及其在难加工材料高效磨削中的应用研究。硕博期间,主持江苏省和校级创新基金2项,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课题等。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华瑞蓝鹰特别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一等奖学金”“三好研究生”“优秀学生团干部”荣誉称号,并于2013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