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出席“2014年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研讨会”时明确表示,今后,更多的国家重大项目将会在支持范围、遴选条件等方面对地方高校一视同仁,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垒,更加注重绩效评价。
获悉,这是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就“985”、“211”高校存废的首次公开表态。
教育改革方案正在制定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可概括为三句话:要更加注重从单项改革转变为综合改革,从增量改革推进到存量改革,从表层改革深化到深层改革。”杜玉波说。
据他透露,教育部目前正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等部委,研究制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其中将对高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包括上海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共同参与的“一市两校”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已正式启动。
杜玉波指出,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推进依法治校,对高校来说重要抓手就是章程。章程是大学的“宪法”,是“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依法办学、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的集中体现,也是规范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笼子”。
杜玉波指出,有人不愿意给自己带这个“笼子”,觉得碍手碍脚;也有人说章程没用,“章程有用没用,关键看你用不用,用就有用。”
他强调,中国的高校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体制运行过程中,党委重在谋划和决策,发挥好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校长重在管理和指挥,发挥好在学校行政工作中的组织领导作用。需把握好“集体领导、科学决策、党政合作”这三个关键点。
他同时强调,发挥学术组织的作用将是中国高校发展今后的重点方向,做到“学术的事,多听教授的”、“上课的事,多听老师和学生的”。根据教育部发布的《高校学术委员会规程》(35号令),高校要以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
高校身份壁垒将破除
杜玉波表示,将鼓励所有高校,尤其是共建高校,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今后,更多国家重大项目将会在支持范围、遴选条件等方面对地方高校一视同仁,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垒,更加注重绩效评价。
“211”、“985”是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两个工程的代称,一个是为了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一个着眼于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这两项工程都是20世纪启动的,距现在已有近20年的时间,在促进高校水平、能力提升上起到了一定作用,集中力量与资源,培养了一批出色的高校,但是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的加大以及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11”、“985”高校在资源分配、学生就业等方面引发的矛盾越来越白热化。
据杜玉波介绍,2004年,教育部党组就作出开展省部共建工作的战略决策。经过10年实践,共建高校已由中西部10余所地方高校,发展到覆盖中国全部省份的48所地方高校。
他还举了“2011计划”的例子。该计划提出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实施后,将不会有“2011高校”的概念,只有“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实体。
不过,他也坦言,在“2011计划”推进过程中,多数地方高校仍然存在社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不到位、协同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据杜玉波透露,已首批认定14个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四所地方大学牵头的协同创新中心脱颖而出,为地方大学开展协同创新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提出好大学的“四个比度”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杜玉波提出了中国好大学的新标准:衡量大学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四个比度”。
这“四个比度”是办学定位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等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办学质量和效益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学生、家长、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
他还表示,不要过分在意大学排名,要扎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认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质量,而不是看它的规模、数量。衡量一所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就是看社会评价,有多少优秀毕业生在服务国家、贡献社会。”
“一所大学的校长和老师心中要有学生,这所大学才有希望。对校长最高的评价是师生的肯定,对教师最高的评价是学生的肯定。希望在座的校长书记们,要把关注点多放在师生身上,把心思多用在人才培养工作上。”杜玉波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