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发现人、培育人、成就人的地方,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关键。谈到高校人才培养,就不能忘记“钱学森之问”,它是警醒、是反思,更是敦促我们不断改革前行的动力。从“以育人为本,促进人才辈出”办学理念的形成,到变“学校要发展”为“师生要发展”思想的提出,育人工作始终是我校的中心工作。目前,学校提出了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这是顺应新形势和符合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就是要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变革方法、创新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才辈出的局面。辅导员作为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力量,应加强自身对改革的认识,发挥好对改革的宣传助推作用,用实际行动让学生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辅导员是直接陪伴大学生成长全过程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只有自身明确改革方向,加深对改革的认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变、有所不变,才能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为了学生,真正让学生在改革中受益。有所为就是要明确改革的目标,认清改革的步骤,形成改革的思维,担当好自身的责任,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所不为就是不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不可为,不考虑学生实际感受的不可为,求快冒进不可为,敷衍了事不可为。有所变就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改进方法,转变作风。有所不变就是要坚持四个原则: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坚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坚持围绕“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开展工作。
辅导员应面向学生,做好改革的宣传者、执行者和推进者,克服僵化思维,力求出实招、见实效。一方面通过合理有效的宣传渠道让学生知道改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另一方面是修好内功,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走在改革的前列,做好对改革的建言献策和基层创新。改革中提出的一切理念、设想和方案,都要作用于学生,才能检验其有效性和可行性,才能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辅导员不能做简单的传话筒,而要做强劲的发动机;不能靠思想灌输或强制手段推行改革的举措,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学会“十个手指弹钢琴”,把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对学生有利的作为重点先做好,学生暂时存在疑惑的等时机成熟再推进,对学生不利的坚决做好反馈和调整。此外,辅导员还要做好对各层关系的统筹协调,及时调查研究和反馈问题,鼓励学生提建议,提升学生参与改革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作为桥梁推进上下互动,不断提升改革的张力和合力。
改革是问题倒逼的产物,改革的最终落脚点要能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知道学生想什么、要什么,创造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要能真正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成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就要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论语曰:益友有三,友直、友谅、友多闻。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就要拉近与学生的三层距离:一是空间距离,即拓宽信息交流渠道,通过寝室约谈、体育比赛、新媒体平台建设等,创造更多与学生坦诚交流的机会。二是情感距离,即关心学生的成长需求,做到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用真情和关爱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学业上、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三是思想距离,即与时俱进,做好思想引导,用事实说话,传递社会正能量,组织学生投身实践,使思政教育不仅“清风拂面”,更“入脑入心”。改革除了要贴近学生实际外,还要勇于创新,发掘和吸收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成长服务,为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对内通过加强联络,整合资源实现全员育人;对外通过建立校企俱乐部,建立实训基地等拓展学生实践平台,形成校内外联动的育人长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