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航工业直升机所副所长,我校飞行器设计专业、96级硕士、01级博士邓景辉校友荣获2013年度“中航工业风云人物”称号。
自1986年大学毕业以来,邓景辉在直升机科研领域耕耘了近28个春秋。他领衔的直升机型号在旋翼系统技术、动力系统技术、传动系统技术、全机动力学匹配性、飞控技术、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推进国产直升机的跨越发展再立新功。
近三年里,他两次获得中航工业“航空报国金奖”一等奖,被总装备部授予“装备预先研究先进个人”称号。
型号研制收获跨代硕果
在新机研制至关重要的一年,邓景辉带领研发团队提早策划,科学组织,攻克技术难关,圆满完成了关系型号成败的重大试验。在邓景辉的带领下,研发团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研制出具有先进气动布局和大实度设计的旋翼系统,这一成果可有效提升旋翼性能,降低旋翼气动噪声,同时提升旋翼部件寿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新飞控系统在国产直升机上为首次应用,为攻克这项关键技术,邓景辉与研制团队开展艰苦的技术攻关,最终在控制律及可 高效协同。在他的带领下,研发团队创造了全新型号从立项到完成全部工程设计仅用20个月的新纪录。
开创先进旋翼设计技术先河
邓景辉担任旋翼系统设计员之时,我国的直升机技术基础相对薄弱,旋翼更是一大技术瓶颈。此前,我国从未自行研制过直升机旋翼系统,只有金属铰接旋翼的零星技术和经验,而当时国外已经在发展和应用星形柔性、球柔性和无轴承旋翼了。上世纪80年代,邓景辉承担了星形柔性桨毂核心部件“星形件”设计分析任务。在没有复合材料辅层设计软件、缺乏结构设计模型的条件下,他一方面查阅国外的技术资料,一方面编制相关软件,经过不断调试,最终形成了直升机所第一个复合材料桨毂设计分析软件。该技术在直11型号研制中得到成功应用,为我国掌握先进旋翼设计分析技术开创了先河。
邓景辉担任桨毂专业组组长时,带领组里的年轻人认真梳理关键技术,针对技术难题开展攻关,向国内不同专业的专家学习,从国外的技术文献中寻找理论依据,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套球柔性桨毂,标志我国取得了先进球柔性旋翼设计的关键技术,使我国旋翼设计技术跨上了新台阶。
这套由我国首次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旋翼系统,荣获了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该系统应用于AC311轻型通用直升机上,展现了优越的性能。
国际合作再写创新华章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启动了某型号研制任务,为加快研制进程,减少风险,旋翼研制采取了对外合作。当时已是旋翼研究室主任的邓景辉,深感机会来之不易,更敏锐地觉察到旋翼对外合作对直升机所,特别是旋翼专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为提高对外合作效率,他一方面带领年轻同志苦下工夫,突破语言关;一方面全面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消化已有技术,分析国外公司的技术特点。中方技术人员学习效率高,工作效果好,得到外国专家的高度称赞。在合作过程中,邓景辉对已经掌握的技术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和转化,不断完善技术体系。
旋翼国产化研制验证了对外合作成果。当时,旋翼国产化面临着国内材料性能偏低且不稳定、大型钛合金制造困难、某型材料没有技术基础、大型复合材料制造等难题,而这其中任何一个难题解决不了都意味着无法完成任务。邓景辉带领旋翼技术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以精巧的设计弥补了材料、工艺等不足,圆满完成了旋翼国产化研制任务,确保了装备列装部队。
登攀旋翼技术新高度
进入21世纪,邓景辉把眼光瞄向了倾转旋翼、智能旋翼等前沿技术,开始了新的探索研究。“十五”以来,他带领旋翼技术队伍开展了一系列先进技术预先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旋翼领域新技术的发展。
国际上每个直升机大公司几乎都有自己的旋翼翼型,这是研制先进旋翼的基础。而我国长期缺少自己的旋翼翼型,使用的都是国外翼型。翼型的基础数据不全,得不到知识产权保护,根本上是由于该领域的气动基础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十一五”期间,作为该项目技术首席,邓景辉带领科研人员开展了国防项目“直升机旋翼气动基础技术”研究,摸清了旋翼气动机理,解决了翼型气动转捩等关键技术,设计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旋翼翼型,填补该领域技术空白。2013年,邓景辉撰写的旋翼技术专著《直升机旋翼气动基础技术》出版发行。
今天,国产直升机终于站在了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舞台,这是直升机科技工作者共同播种的理想之花,其中也饱含邓景辉的心血。在直升机科研的征程中,邓景辉自强不息,坚忍不拔,为中国直升机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可贵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