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大学改革的呼声一直没有中断过,改来改去始终是“新瓶装旧酒”,因为大学的改革受制于我国高校管理制度、财政拨款机制和人事制度依然是计划经济制度下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大学改革推动者,也成为了既得利益者,去年广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时,不少高校领导跳出来反对,后来不了了之,如今中央的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了大学要去行政化,但随即又有某知名大学校长曰“给学者行政职务和级别不是行政化,而是对学者的尊重”对其进行了另类的解读。大学改革在既得利益者之间如同一个遍布沙眼的气球,需要的时候吹两下,但始终飘不到空中。
大学改革之难,难在制度上,但不是缺乏制度,而是现有制度繁多但空乏无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财政机制,目前大学的拨款制度和使用机制,是将大学和政府机构等同起来,大学是个特殊的创造性的机构,僵化的财政制度严重阻碍了大学的正常运作,大量的时间消耗在经费使用申请和使用上。第二是人事制度。大学人事制度和政府机构其他事业单位基本一致,尤其是珠三角的大学最为严重,刚刚兴办的职业院校也身染此疾,大学在使用人才上严重受到限制,把大学教师和公务员用同样的流程方式管理是人事部门所犯的重大错误,人事制度的僵化有甚于政府机构,“能进不能出”,名义上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被改造成了“有关系的新人老办法,没有关系的新人新办法”,而且不少高校编制身份决定了工资待遇差别,还有很多高校的人员竟然四处呼吁大学教师公务员化,旧有人事制度毒害至深,已令既得利益者发出如此荒谬的声音。
大学改革所需要的制度保障是多方面的,但财政拨款机制和人事制度影响大学改革与发展的两大障碍,财政拨款和使用机制左右了大学怎么发展?人事制度决定了谁来发展大学?大学的改革是一件事关民族发展与国家昌盛的大事,不改革,中国的大学就一如往昔地碌碌无为,积重难返;要改革,财政和人事制度不能率先有所突破和变化,这次改革应该又是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
大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其实并不是那么难找答案、达成共识。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改革的矛头已经毫无悬念地指向高校过度行政化这一积弊时,是选择等等看还是更积极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