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下午,100名“江苏好青年”聚集南京参加2013江苏好青年百人榜揭榜典礼暨南京“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会。我校航空宇航学院大三学生黄鸣阳以自己丰富的科创经历在来自江苏各行各业的青年才俊中脱颖而出,荣获“最善创新”江苏好青年奖项。
“国之多难兴邦,南航百炼成钢,我自奋发图强……”黄鸣阳毅然选择科创这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并坚持走下去。他积极开拓创新数学模型,连续两年摘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利用数学模型规划出最优的太阳能建设方案与重要纸质文件碎片修复最优方案;亲手研制国内第一架多段仿生海鸥扑翼飞行器,震我国之威;制造室内降温神器,引领大学生“科技改变生活”的新思潮……回首黄鸣阳的创新之路,累累硕果叫人赞不绝口。近日,记者走近了这位江苏好青年,和他一起畅聊那些创新发明和背后的故事。
数学模型——两度摘得全国数模竞赛一等奖
黄鸣阳从小就喜欢钻研些“新”东西:三天写了五十几页纸建立宫格的排布方法,却发现早已有成型算法;将电灯丝用竹丝绑了五次,却在第五次通电后被炸了一头碎片;把弹射弹头装上遥控飞机,却因无法飞起来而着急......他带着竞赛班的小伙伴们玩着家长老师们的仪器,度过了童年。
2011年,进入南航后,一年多的学习为黄鸣阳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与此同时,黄鸣阳也看到数学建模在南航曾经的萧条。他没有退缩,毅然决定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带动校园的数模文化。
点滴积累成长,2012年9月,他组建多支团队,带领同学们代表学校踏上了与全国近三万支团队竞相角逐的征程。在这次数学建模竞赛,赛事方给出了大同一年中每个小时的气候数据,共有八千多条。黄鸣阳团队面对的难题是如何将八千多乘以6的数据,3万多个量,进行分类汇总。“所有数据都是有效的,必须将它们进行处理。”黄鸣阳告诉记者。
历时3天3夜72个小时的拼搏,通过参考大量的书籍,大规模的数据整合和线性规划,团队成员们得到了屋面电池板的最佳倾角和小屋最佳方位。在这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上,他们创造出了一个占地50平米,受光面积超过100平米,每年的发电量达到两万度,并且形象优美的太阳能小屋——它拥有鱼鳞状的屋面、层层相间的太阳能电池板、倾斜的墙面朝向。模型的结果被全国竞赛组委会检验合理且有预见性,被授予国家一等奖,斩获南航大六年以来的第一个国家一等奖。
赛后,黄鸣阳同时接受了人民网、现代快报等媒体采访报道,并因出色的成绩和社会影响力被学校授予2012年度校长通令嘉奖。
随后,黄鸣阳积极开拓创新数学模型,先后指导团队构建无动力小车运行轨迹模型、水资源预警模型、经济评估模型……他指导团队取得大学生工程训练竞赛国家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国际二等奖等。
“我喜欢挑战,喜欢尝试新的东西,因为喜欢,所以我就去做。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是因为我能做所以我就去做。我知道,在校大学生真的想做出一些改变生活的东西是很难的,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还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想我们在竞赛中想出的优秀算法部分是会被运用到实际问题里。有一次和教授交流时,偶然听他提到了老龄化问题,我突生了灵感,利用数学模型探讨南京老龄化问题。黄鸣阳带领团队,利用暑期调研南京新区划下养老服务区域性差异,生成的报告得到社会学教授的认可。
黄鸣阳利用暑假,创新数学模型,建言“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省发2009年5号)贯彻落实情况调查评估”等重大课题。江苏省原副省长王荣炳关于老龄问题的指点更是激励了黄鸣阳在创新道路上不断探索。
2013年9月,黄鸣阳再度出发,带领团队针对500多张重要文件碎片修复问题设计出最优算法,在近3万支队伍中独领风骚,再次获得全国一等奖。不同于第一次参赛的紧张,这次黄鸣阳和他的队友们十分放松。在比赛过程中,黄鸣阳队伍的进程在全国300多支参赛队伍中遥遥领先,甚至有别的学校的参赛队伍来向他们咨询问题,这令黄鸣阳觉得十分快乐。在决赛当天,黄鸣阳和他的队员们等候在答辩室外时,看到有别的队伍甚至哭着从答辩室里走出来。黄鸣阳他们并没有被影响,他们依然谈笑风生,然后轻轻松松地过了答辩。11月上旬,成绩公布,黄鸣阳果不其然又再次摘得一等奖。
航空科技——研制国内第一架多段仿生海鸥扑翼飞行器
扎实打好数学基础后,黄鸣阳带着团队们走进了航空实验室,主持参与三项国家级创新基金运作。2012年12月,他在全国教育名师昂海松教授的指导下,向仿生飞行器发起冲击。“之所以选择仿生飞行器,主要是因为受国外研究影响。而且现在国内也在做这个,但进展不是特别快。做这个也算壮我国之威吧。我个人觉得飞行器模仿飞行动物是大势所趋,将来无论是从动力结构和机动效率都是尽可能模仿自然界中的飞行动物。经过成百上千年的进化而来的生物,它们比我们现有的飞行器更为复杂和合理。”提到为什么独独对仿生飞行器“一往情深”,黄鸣阳这样回答记者。
在长达8个月的研制过程中,黄鸣阳对飞行器的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亲力亲为,小到每一个螺丝都是黄鸣阳亲自拧上去。在这过程中,黄鸣阳也遭遇了很多次挫折,光试飞失败的经历就有七八十次,小改不断,一直持续着。其中四次飞行器实在是不堪重负,再也不能承受飞翔,黄鸣阳只得重头再来,重新再做模型。“有一回我从江宁赶到实验室,在实验室里一个人熬了一整个通宵,第二天早上试飞,结果飞行器在飞的过程中传动出了问题,把电机卡住了,整个电机在空中烧起来了,接着就掉了下来。当时很着急,不断地检查不断地检查,记录问题。那个心情真是相当的郁闷。”黄鸣阳回忆说,由于实验室里都是碳铅粉成分的复合材料,这对于身体具有极大的伤害性,所以那天他回到江宁后就生病了。
由于导师、实验室及研发设备都在本部,所以黄鸣阳只得频繁地奔波于本部和江宁之间。而他在本部实验室常常一呆就是一整天,甚至是两天一夜。一开始,黄鸣阳身边的同学还纳闷他怎么突然就“消失”了,时间久了,同学们就都知道了他消失的原因,也习惯了黄鸣阳的“周期性消失”。暑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放松的时刻,然而由于要研制扑翼飞行器,黄鸣阳每天都呆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甚至晚上都睡在实验室里,尽管他家就在南京。
经过八个月的努力,黄鸣阳亲手研制国内第一架多段仿生海鸥扑翼飞行器终于成功遥控飞行。这架2.2m的高度仿生大鸟首飞后,引来了众多校内外单位的目光。在第四届国际仿生工程学术会议(ICBE2013)上,大鸟飞行吸引了国际仿生学大师的眼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Robot教授等对黄鸣阳提出了许多建议,并保持邮件的往来。黄鸣阳协同扑翼飞行器接受了人民网等多家媒体的报道,他拒绝了许多企业的收购申请,并表示会继续将仿生飞行器系统化完善,贡献给军事侦查、勘测、搜救等领域。
科技思维——为同学制造降温神器
黄鸣阳热衷于思考交流,2012年参加模拟联合国,与江苏众多高校的代表们探讨国际中有可能出现的“危机”,以优异的表现获得outstanding delegate。
“当代,总会有一些年轻人习惯于埋怨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但是只有亲身去实践才能更深入地认识这个问题,形成一个全面的世界观,随后要思考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优化,尽自己的力量从本科阶段不断积累,保证将来工作后或者是到达一定高度后厚积薄发,来改善这个社会,其次,从大学生的角度,应该思考怎么呼吁更多的人改变思想,行动起来。制作空调扇的想法就是基于此。我想用自己的科技思维改善我们的生活,并不是说这个作品有多大意义,而是创新改善生活实现自足自给自立的想法能带动更多的人。”
炎炎夏日,很多同学都因为忍受不了高温而变得十分暴躁,为缓解同学们的焦躁,黄鸣阳用自己的科技思维制了造室内降温器。他用纱布、皮管和吊瓶组装了一套性价比极高的空调扇,并将原理在人人网等同学们经常出没的社交平台发布。不到三天,简易空调扇的制作便被转载了5000多次,不少同学都在相册下留言和黄鸣阳交流。
记者在照片中见到了黄鸣阳自制的空调扇。宿舍吊顶的风扇上面装备了许多东西,如纱布、皮管、吊瓶等。黄鸣阳向记者介绍:“过去的风扇吹热风,无法降温,学生难以购买液态氟利昂汽化的整套设备,只能用纱布吸水,将水汽一次性挥发,再用风扇把水汽吹出来。由于水蒸发要吸热,所以就具有加湿和降温的作用。”
黄鸣阳还向记者介绍这一套风扇的另一个优势:“风扇由于扇叶和干燥空气相互摩擦而使扇叶带上了静电,会吸引室内飘浮的细小灰尘颗粒,这些落灰对风扇轴承有损耗,而且每年都要请人清理。如今润湿的水蒸气可以减少静电,并且自动清理扇叶,如果调制适量的花露水,会让寝室更加清凉。”据了解,使用该设备,风扇周边的温度可降至21.5℃。
短短一个月内,他的作品被清华大学官方微博等数万家网络平台转载,引发了酷暑中学习工作的青年人的思考,衍生出众多避暑的科技小发明。七月中旬,黄鸣阳的降温作品被中国新闻网《中国多地高温 民众避暑妙招迭出》一文收录,被300余家媒体报道。
自立自强——大学后不跟家里要一分生活费
在进入大学之前,黄鸣阳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大学期间尽量不问家里要生活费。“满十八岁了应该学会要自立自强。在做我喜欢的那些事之前,比如科创、新闻,首先我要能够在社会上面生存下去,而不是依靠家人。而且当时我理工科学的还可以,身体素质还凑合,能够承担起教别人的责任。”黄鸣阳说。
他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家教。“主要是教一些即将面临中高考的初高中生,科目为数学、物理,我和学生之间也是相互促进培养。”黄鸣阳说,在这过程中,一个初三学生令他印象深刻。“他学习起来相当认真,每天一回到家就开始学习,作业也都做的很认真。但可能之前方法不到位,因此成绩并不理想。我跟他介绍了一些经验和做题的方法,并且有针对性地训练了一下他。后来,他的思维变得很活跃,成绩也随之提高了。”这个案例让黄鸣阳十分有成就感。
黄鸣阳还利用课余时间做过足球教练。这些工资加之以奖学金、科创项目奖金等,使他整个大学期间都没有问家里要一份生活费,反而自己存下了过万的积蓄。黄鸣阳家境殷实,父母常常劝黄鸣阳多花点钱,跟家里要钱,然而黄鸣阳却十分坚持,“还是得先学会自立。”他说。
新闻之路——用新闻将科创的成功展现于世
现如今,有不少人认为高科创的都是“宅男”,然而黄鸣阳却并不是这样。在生活中,黄鸣阳热爱运动,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项目都是他的强项,初入大学,他几乎参加了所有的球类比赛。黄鸣阳还有个与众不同的爱好——做新闻。在读两年,黄鸣阳立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用敏锐的眼光发掘校园的点点亮色,用纪实的文笔将南航大的创新成果展现于世。
黄鸣阳的校园报道均得到最大规模的转载,其中他策划举办的《南航学子拍摄宣传片献礼青奥》新闻发布会上,媒体蜂拥而至,优秀的稿件作品更是得到近百家国家级、省级媒体的报道。
这一年,他的校园新闻有近三万字被公之于世,更多的人也从他的笔下了解到一个更加多彩的南航。
2012年,他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降落伞技术护航神九安全着陆》新闻为他迎来自己的江苏教育好新闻奖一等奖,这是学校第一个新闻大奖,成为全江苏获此殊荣的唯一青年学子。
他关注社会热点,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他的镜头捕捉到航空宇航学院众多学子自发观看并讨论的画面,展现蓬勃的朝气。南航大六十周年华诞之际,黄鸣阳在学校获赠的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旁接受众多媒体的采访,在新闻的聚焦下向人们展示南航大学子的渊博学识,以及对母校的荣耀与自豪。
黄鸣阳表示:“在记者这一条路上,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母校,感受科技的魅力,让更多人分享科技成果的喜悦。如果以后学校里有跟科技相关的新闻线索,我定将义不容辞全力以赴。”黄鸣阳近期正在为采访即将发射的嫦娥三号总设计师亦我校校友孙泽洲作准备。
“成为一名记者,算是我的一个新尝试吧。除此之外,我在很多学院如航空宇航学院、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都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创新,机械方面的工作量算是最多的,只是大多数最后都失败了。失败也不仅仅是失败而已,总结经验嘛。”谈起自己曾经的尝试,曾经的失败,黄鸣阳很是感慨。
关于未来,黄鸣阳这样畅想,“科技作为爱好还是应该坚持,摸爬滚打前行之后能够收获自己的快乐。未来希望能继续从事大飞机研究,着眼于飞机结构方面的研究,在老师团队里和研究生一起共事,不断优化创新大飞机结构,保持它的安全性、可靠性。希望能在技术方面有更多的创新吧”。
黄鸣阳还说,现在国家发展越来越好,学校越来越强大。心中有一种信念,有一股动力在支撑他前进。正如黄鸣阳说的“国之多难兴邦,南航百炼成钢,我自奋发图强”,他将一直在挫折中前行,不断总结和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