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优质的技工类学校越来越受到一些年轻人的青睐,有学生还放弃读重点大学机会,选择读技校,技校校园里也出现了外籍生和港澳台学生的身影。在广东岭南现代技工学校与企业联合举办的“火电集控运行专业定向委培班”,媒体发现,报考该班的生源与录取比例达到8:1,且报考学生均为高考应届生,其中,录取学生中文科最高分为544分,理科最高分为514分。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高技能人才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认可度也日渐增强。在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前景焦虑下,越来越多的高中应届生选择到技工院校就读,以谋一技之长,可谓是务实的选择。据了解,2013年,广东技工院校的就业率在98.5%以上,不少技校的特色专业出现100%专业对口就业。深圳技师学院2011年、2012年毕业生工作第一年平均薪酬分别为2874元/月、3145元/月,高于广东省本科毕业生平均薪酬2011年2544元/月,2012年2795元/月。
“在中国,你必须得上大学,因为人们告诉你:必须得这么做。而当你真的去上大学了,你会发现,那里什么都没有。”在第67届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拍摄了中国青年人生活状态纪录片《为什么贫穷》的BBC高级编辑尼克·弗雷泽这样说道。旁观者清,这句话道出了高等教育的现实。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培养人,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当下很多高校依然固守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偏重于高层次、综合性的教育,不愿意停留大专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没有把技术工人视为“人才”。许多大学不从社会需要出发,不考虑师资力量、教学设备、配套设施等实力因素,都想办成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的研究性大学,导致大学教育与社会需要的矛盾日渐突出。社会上很多人都在抱怨“现在的大学培养的人才和社会的需求脱节了”,很多用人单位都在说“大学培养的人才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而我们真正需要的人才,现在的大学里又没有”,很多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所采取的职业教育改革举措,更值得我们深思、学习和借鉴。以瑞士为例。这个世界竞争力第一、人均国民收入稳居世界最前列的国家,建立了完整的中职与高职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授予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学士学位的制度。以职业教育立国,非但未影响其巨大的科学成就,反而推进了其高层次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科技、文化的大繁荣,诺贝尔物理、化学、医学或生物奖得主有15人之多。瑞士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的经验表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立地”与“顶尖”人才的培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致力于培养“立地”人才的职业教育,绝非二流教育,而是科教兴国的必由之路。
笔者以为,淡化对高层级大学的膜拜,务实地选择各个层级的学校进行深造,前提是弱化文凭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应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统筹资源为重点,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满意的职业技术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