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长期从事降落伞技术、防护救生装备、飞行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目前已承担纵向课题4项,主持了某飞船回收系统仿真研究、火星气动减速技术、探月工程回收系统、无人机回收着陆技术等10多项型号任务课题;并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5名。这些,都是我校航空宇航学院2011年度新增博士生导师余莉取得的业绩。记者眼中的她,美丽、亲切、友好、细腻、温和、执著、坚强。
成长:不断吸收正能量
余莉1969年出生于江西,父母都是高级教师。父母工作认真,平时很忙,吃饭的时候就是一家人难得的闲暇及充分交流的时刻,父母除了关心学习外,更多的是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要向优秀的人看齐,女孩也是可以很成功的;要学会承担责任,对家庭、对工作、对社会的责任;要在生活上自立自强;要善待他人……而她们三姐妹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和教诲,都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在成长成才道路上,让余莉受益的不止父母,还有两位恩师———东南大学的施明恒教授和南航空气动力系的明晓教授。施明恒是余莉的硕士生导师,他治学严谨,每两周会组织学生进行学术交流,这些大大开阔了余莉的视野。现在,无论怎么忙,作为教师的余莉也会带领她的学生们每两周进行一次至少两小时的学术交流活动。明晓教授是余莉的博士生导师。“他物理概念非常清晰,特别关注研究领域的前沿技术,强调科研创新,这些对我影响很大!”谈起自己的导师,余莉满是感激。在明晓的帮助和指导下,余莉成为国内最早开展降落伞流场试验测量并进行流场结构分析、最早进行降落伞快速开伞下多参数动态同步测量并进行相应分析以及率先进行柔性织物流场结构耦合问题研究的学者。余莉说,她攻读博士学位的几年,虽然辛苦,却是她提高进步最快的几年!其间,她看到了国内外研究的差距,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形成了严谨认真的学术思维风格。这些都是和明晓教授的指导分不开的!
成功的路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在余莉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前几年,生活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刚成家,母亲就身患癌症,从老家接到南京治疗,没有房子,没有熟人,更没有票子;后来女儿出生,工作更忙碌了;2000年因匆忙回家接孩子,发生车祸,右腿严重骨折……面对生活的不幸,余莉没有抱怨,她咬着牙,挺过来了。她常说:“我不是一棵大树,但更像一棵杨柳,即使生活的风雨再大,也不会轻易折断!”回望自己走过的艰辛成功路,余莉对老公和女儿充满感激:“老公不仅会帮我分担一些家务,也很支持我的工作,他从未因为出差、加班而对我有过任何抱怨。考虑到我工作忙,在南师附中就读的女儿选择住校,她的乖巧懂事让我很欣慰。”
工作:临“危”受命 勇于担当
1996年,东南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余莉进入我校人机环境工程系工作,刚工作就担任该系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流体力学》的教学工作。“这门课理论性很强,对于刚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要学好它不容易!对于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来说,要教好它也不容易!”为了上好这门课,余莉借了大量参考书,并将每一章后面的习题全部做了一遍。
1998年前后,人机与环境工程系防护救生方向的两位老师退休,学院在这个方向上面临无老师教学、科研瘫痪的困难局面。这时,系里找到了余莉,希望她能接手这个方向,将该方向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任务承担起来。尽管热能工程和人机环境环控系统方向有一些差距,但专业基础还是相通的,而防护救生对余莉来讲是完全陌生的领域,二者的学科基础相差很大,如果余莉重新改方向,意味着她将来没有熟悉的同学、老师一起探讨问题,意味着她多年努力的方向将要放弃!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余莉还是从大局出发,毅然决定服从领导安排,接手这个当时别人不愿意接手、而对于自己来讲又完全陌生的领域。从头学起,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独立承担起人机与环境工程系防护救生、降落伞技术的课堂教学与学科建设任务。在进行防护救生降落伞的教学过程中,余莉也非常关注这个方向的发展及研究情况,发现学生所用的教材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材,知识点老化,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教学科研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余莉还是利用点滴时间,主编教材1部,编写讲义1部,参编教材1部,逐步解决了该方向教材老旧的问题。
2002年前后,人机环境系多位老师调动或出国,系里正常的教学秩序再一次面临严峻的挑战,余莉又一次接受领导安排,在已经承担《流体力学》《防护救生》《降落伞理论》几门重要课程的基础上,再次承担了《热管基础》及《冷库设计》的教学任务,为维持人机环境系正常的教学秩序做出了个人最大的努力!从热能工程到环境控制,从环境控制再到防护救生,余莉不断努力进取,业务水平也不断提升。
科研:十年磨一剑
教学上勇挑重担、甘于奉献的余莉,科研上也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她所主持的项目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余莉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而有谁想到,她对于“如何从流场-结构的力学机理上来理解降落伞的开伞过程”这一困扰学术界多年的难题的研究竟长达10年之久。
2000年,余莉在国内率先开始采用MSD-CFD耦合模型进行降落伞开伞过程完全理论方法研究;同时在航宇公司同仁、南航空气动力系老师们的帮助下,分别在襄樊、南京开展了开伞过程动态试验和绕透气伞衣流场测量等相关工作。经过不断的努力,2006年成功实现了降落伞开伞过程的二维耦合计算;获得了绕透气伞衣流场的拓扑结构,提出了织物的结构力学特性是产生呼吸现象、造成开伞过程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二维研究和实际织物的充气展开过程还有一定差距。从2007年开始,余莉及其课题组成员又开始进行折叠织物展开过程的三维流场结构耦合问题研究。面对柔性织物折叠(褶皱)数值建模等一系列技术难点,余莉及其团队成员迎难而上,不断地摸索总结,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最终取得成功,并获得业内同仁的普遍赞赏和高度评价!2011年,又成功实现了柔性织物折叠(褶皱)情况下大变形的三维流场结构耦合模拟,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该项技术对提高降落伞设计及分析的整体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余莉在没有专业背景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这和她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孜孜追求的科研精神分不开,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并不聪明,在博士阶段才深入到这个领域,起步比较晚,但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我几乎每天都七点一刻就到单位,因为我热爱它!”问及男博导与女博导的不同,余莉说:“可能女博导比男博导要更辛苦一点儿吧。因为中国绝大部分女性都把家庭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付出的要多一点,我也不例外。既要照顾家庭又要搞好学术,真的挺不容易。单从做学问来说,男女是没有本质区别的,男人能做到的,女人通过努力也 能 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