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离校老年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当初风华正茂,跟随老师一起学习知识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而今早已是双鬓斑白,古稀之年的老人,岁月不饶人,但是有生之年能够跟昔日同窗好友再聚母校,真的很开心。”———王良益
适逢南航一甲子的生日,1956年首届直升机专业校友时隔50年首次重聚。见证南航建校初期的奋斗岁月以后,他们现已功成名就。时时刻刻心系母校发展,只言片语之间,流露出他们的款款深情。
特殊年代,探求知识的步伐豪迈
1956年,当风华正茂的他们怀着对梦想的憧憬走进南航校园时,一场席卷全国上下的政治运动已然拉开帷幕。
“那个时候,受政治环境影响,我们在校学习期间,要参加很多生产运动,去最艰苦的施工现场劳作,挖水沟、修河道这样的活儿我们都干过。”许天津校友向记者介绍:“即便如此,学校生活基本上还是正常的,文娱活动虽然多了革命的味道,但是课堂知识的传授依然在进行,并且我们都非常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
祖籍福建的谢品校友这样介绍他在南航的学习生活:“我出生在战争年代,当时家乡频繁遭受空袭,对台湾的飞机是怕之又怕,所以从小我就立志投身祖国航空建设,捍卫祖国的领空。高考那年我第一志愿填报了南航,并顺利进入母校。入学后大家都很发奋,开学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全班同学的成绩就超过了调整班(由于当时受国情影响,1956年入学的南航直升机专业学生调整留下6个班跟1957年入学的新生一同学习)。那个时候,我们不光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也特别关心祖国的航空事业,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对航空军事知识都相当熟悉。”
投身建设,关注母校的情意不改
从南航毕业后,大多数毕业生选择了参加工作,投身到祖国国防事业的建设之中。
谢品毕业之后就进入了中国航空研究单位,参与了中国几代战斗机的研发与设计工作。工作后,他一直关注着母校的发展,五十年间他曾多次返校参与母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国家“863计划”期间,他曾代表研究所回母校与南航能源与动力学院合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他又作为杰出校友代表同范绪箕等人一同参加母校教学改革大会,为母校更好地培养人才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赵淳生院士则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母校的教育科研事业。五十年间,他带领众多南航优秀学子奋斗在超声电机的研究前沿,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已经年过古稀的他现在依然奋斗在南航的科研教学最前线。为了对母校的科研作出更大的贡献,他曾一度忍受了癌症的折磨,但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与坚持,他不仅战胜了病魔,甚至在病榻上为南航争取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
真挚寄语,祝愿繁荣的心情永在
在母校喜迎建校60周年的时刻,很多老校友都结合自己的奋斗经历为母校的发展提出了诚恳的建议。
袁连胜校友结合自己工作经历讲道:“母校的教育让我受益匪浅,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我要讲给学弟学妹们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继而做到学以致用。基础课虽然必不可少,但专业理论课更加重要,尤其是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理论。这就要求同学们走出课堂,深入航空领域的实际工作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角色转换。”
胡鸿福校友则紧紧围绕母校的办学特色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们南航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高校一定要借助身边的有利条件发挥优势,作为以航空航天为特色的大学,我们的发展应与祖国的空军发展密切结合,紧跟国防战略思想的步伐,以项目带动科研,带动学科建设,在坚持有所侧重的基础上照顾一般,突出南航自己的特色。”
沧海桑田,整整50年未曾相见的学子们已由风华正茂变得白发苍苍,但唯一不变的是彼此深厚的同窗之情和对母校的感激之情,他们时刻关心母校发展的赤子之心让每一位南航人由衷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