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报国是他毕生的追求

来源:南航报作者:周新华供图:时间:2012-10-10浏览:795





人物简介
        郑衍杲,1917年生,浙江慈溪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教授。193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航空门。1945年留学美国,1947年回国。1952年,参加筹建南京航空专科学校 (南航前身),历任南京航空学院教师、教授、系副主任、系主任,曾任中国航空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二、三届理事,江苏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荣誉理事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航空仪表和自动控制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58年起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三轴液压飞行模拟转台,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为南航“长空”靶机以及十多种导弹和飞机的自动驾驶仪提供了地面模拟手段;1977年发明的新型摆翼式立轴风力机,取得国内及美国专利。1978年起,从事飞机超低空飞行自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主持 “飞机低空突防中的地形跟随技术”研究,填补了我国地形跟随技术研究的空白,为我国“八五”期间在某型飞机研制其工程样机奠定了基础,该项研究成果获航空航天部1991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关于“适应角法地形跟随飞行控制系统的物理仿真研究”成果突出,其论文列入中国航空科技文献。1984年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控制与导航组副主编,撰写“地形跟随”条目。


       我国著名的自动控制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长期致力于航空仪表和自动控制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三轴液压飞行模拟转台,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为我校“长空”靶机以及十多种导弹和飞机的自动驾驶仪提供了地面模拟手段;主持的“飞机低空突防中的地形跟随技术”研究,填补了我国地形跟随技术研究的空白,该项研究成果获航空航天部1991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1977年发明的新型摆翼式立轴风力机,取得国内及美国专利……今年96岁高龄的郑衍杲教授,以厚重的人生阅历、敏锐的科研直觉、丰硕的学术成果而令南航人骄傲。带着几许崇敬、几许感动,我们叩开了郑老的家门,眼前的郑老身形清瘦、衣着素整、一脸温和。两个多小时的访谈,记者真切地感受到郑老从未泯灭的“航空救国”的赤子心和“科研报国”的爱国情,更对他科研上的高瞻远瞩、忧国忧民钦佩不已。
  航空救国 情系南航
      
郑老在杭州高级中学读书时,日本兵就已经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发愤图强的爱国情感时时在郑老的心底激荡。1935年,怀有“航空救国”抱负的郑老,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后进入该校的航空门学习。当时,全国只有清华、上海交大、国立中央大学这3所大学招收航空类学生,并且每届只招10名学生。1939年,郑老大学毕业,正值抗日战争危难关头。前方将士浴血沙场,后方书生岂甘落后?怀一腔报国热血的郑老,先是到国民党航空委员会下属的空军修理厂,从事仪表电器的维修工作。随着战局的发展,郑老被派往云南昆明的空军基地工作。1945年,郑老被派往美国航空仪表电器制造厂学习,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了先进的航空仪表制造生产线,接触到“二战”期间服役的新式飞机的电机设备———仪表、电器、自动驾驶仪、无线电导航等,这使他眼界一下子开阔了。1947年,郑老学成回国,在上海杨树浦发电厂工作。1952年,国家出台“一五计划”,发展航空工业,培养一批飞机维修技术人员。郑老放弃高薪工作,积极响应国家“航空人员归队”的号召,来到刚刚白手起家的南京航空专科学校 (南航的前身),“我是学航空的,从事航空教育事业、培养航空人才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
  来校后,郑老就为编教材、写讲义等教务夜以继日地忙开了。“很快,我就编写完《航空仪表》《自动驾驶》《仪表制造学》等五六门教材,并查阅大量的英文资料,编写专业课的讲义。”为了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站好课堂,老教师们都是先讲授一遍,给青年教师做示范,然后才让他们进课堂。在同事的印象中,郑老的严谨和认真是出了名的。他的一位同事记得,“建校初期,苏联派来专家指导学校的学科建设,郑衍杲发现该专家不是我们需要的航空仪表制造专家,而是航空仪表使用维修专家,他的某些观点与我校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的具体实际相悖。当时,没人敢质疑苏联专家,只有郑衍杲敢于质疑权威、直指问题所在。”大家深知谦逊有礼的郑老之所以敢与苏联专家公开“叫板”,缘于他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正如郑老所说:“航空需要严密的技术,更需要严密的学问,我们要保证学生从一开始接触的就是准确而严密的知识。”
  1960年,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后,郑老和同事们一道放开手脚,不断探索出“为振兴我国的航空工业,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思路。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我校就与工厂对接,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航空仪表制造的专业技术人才,郑老欣慰地说:“直到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陀螺仪表器基地的领导说的话———你们培养出的人才,对我们真是雪中送炭呀!”作为航空仪表领域的专家,郑老先后创建了自动控制原理及元件教研室,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动控制系,为学校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科技创新 敢为人先
 
不论是学生,还是同事,都对郑老在科研上的高瞻远瞩和敢为人先赞不绝口。1958年起,郑老就开始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台三轴液压飞行模拟转台,开辟了我国飞行器模拟仿真的新领域,研究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说起模拟转台的研制,郑老目光灼灼、神情振奋。“1958年,我国决定自行发展无人机和导弹技术,我就预见到建立以飞行器模拟台为主的模拟仿真实验室势在必行。偶然间,从国外一张液压飞行模拟转台照片,我获得了灵感,我坚信我们可以做出来!”于是,郑老开始构思他的三轴液压飞行模拟转台。加班,没日没夜的加班成为郑老及其学生的工作常态。郑老及其弟子组成的攻关小组在缺少技术资料的条件下,终于在1967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飞行器模拟转台。1969年转台投入使用,这项技术为我国的导弹研制和核潜艇研制领域发挥了作用,在南航的发展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
  1978年,在一次参加国防科工委的会议后,郑老瞄准现代航空发展的趋势,不失时机地建议学校开展飞机超低空地突防———地形跟随系统的研究。后来,南航历经10年努力,取得了重要成果,获得航空航天部1991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研究填补了我国地形跟随技术研究的空白,为我国“八五”期间某型飞机工程样机的研制作出了贡献,也为我校在该领域的研究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奠定了基础。
  郑老的科研敏锐性和前瞻性,令刘永志教授等众弟子钦佩不已。1963年毕业留校后,刘永志就在郑老的悉心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是对郑老了解较多的弟子之一。他动情地说:“30年前,郑老就已经提出发展微电子的概念,他的远见卓识是南航的一笔宝贵财富。郑老师的科研才华出众,他不仅有工程师的头脑,还有实干家的胆识。在科研上,郑老师总能先人一步瞄准国防急需,开展相关研究;有了想法,就果敢行动,勤于探索,直至成功。”此外,郑老的爱国情怀与科研激情也让刘永志感动不已,“郑老师总是视国家所需为自己的科研责任;他的科研干劲很大,经常没日没夜地加班,南航人的实干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刘永志深情地回忆道:“科研上,郑老是一位高明的导师,指导大伙前行;生活中,他又是一位慈祥的长者,让大伙倍感温暖。和他共事的17年里,我们相处愉快、心情舒畅。”
  老骥伏枥 追求不止一场“文革”浩劫,拖住了郑老前行的步伐。当他准备继续飞行模拟转台研究时,却被错误地扣上“反革命”的帽子,开除党籍、软禁在家等待发落……“万一把我发落到农村,我总得做点什么呀!”坚强豁达的郑老无暇慨叹世事难料、命运不公,他靠美国买回的一套电动手工具,开始发明一种新的立轴风力机。没有学科基础,他就自学;不能请人代工,他就自己动手。前后8年,他就在失败与坚持间行走,功夫不负有心人,1977年,他的摆翼式立轴风力机终于成功了,更让人惊叹的是他把模型也做成了!而此时,“文革”也结束了,郑老得以重新“出山”。他不仅帮助学校抓住了地形跟随和地形回避低空突防技术的研究机遇,还在学校的支持下继续进行风力发电研究。
  1987年,郑老退而不休,在家继续搞他的小型风力发电机研究。“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风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郑老说,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发展风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他会把这项研究坚持下去。目前,小型风力发电机的样机已完成测试改进,并获得多国专利。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郑老熟练地打开电脑,给我们演示了他的风力发电机原理样机的运行录像。郑老看着自己多年的“成果”,眼神里满是怜爱,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那般地充满希望。“我不担心地形跟踪这块的研究,因为我的学生沈春林还在继续研究。我担心的是我的风力发电机,如今原理样机都已经出来并测试成功。而从原理样机到产品样机,直至量产,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而我一天天老了。我正在打报告,希望我1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能派上用场,能得到国家的最终认可,因为这关系到能源的再生利用。我既然想到了,就有责任把它做出来。”采访快要结束时,郑老说出这番话。风烛残年的郑老,用科研的执着在人们面前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让人无法不动容。
  欣闻南航60年校庆将至,郑老由衷地高兴,他说:“这些年,南航的变化很大,发展很快,很让人高兴。希望南航进一步发挥科研特色,朝着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不断迈进!”和郑老告别时,他拄着助步器一直把我们送到大门口。感动于郑老忧国忧民的科研精神和执着无悔的科研追求,记者的心中顿时升腾起无限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