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周之星第十四期】团结奋进,自强不息

来源: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作者:网宣供图:时间:2012-04-20浏览:692

    大学三年,他们团结奋进,自强不息。他们相信制度,组建“学习生产小组”,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他们专学术,全员参加创新基金,以学术提升自我;他们广学习,辅修课程率达到36%,雅思、口译、人力资源师等证书已是他们的囊中之物;他们相互鼓励、相互关爱,齐心协力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集体。

 

    2009年9月3日,彼此之间还算不上熟悉的我们,组建了年轻的1009301班。在辅导员和其它老师的热心指导和帮助下,我们通过选举产生了班委会,并在全班同学的一并努力下,就班级长远发展,制作了详尽的“班级CIS策划书”。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崭新的蓝图,也承载了我们沉甸甸的期盼,是责任亦是坚持。那时的我们,只有一个念头:以团结简朴的作风,唯实创新的理念为指导,团结奋进,自强不息,齐心协力建设我们自己的公管班。

 

    既然选择了地平线,那就只顾风雨兼程。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三年过去了。身为大三学生的我们,回首过往点滴,“有笑有泪,有花有果”,亦有感动和骄傲的画面萦绕心头。盘点这走过的三年,有一些感悟与经验愿与大家分享。 

 

    一.理念识别(MI):制度先行,严于律己。为了解大家的学习情况,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营造同学间相互督促,相互帮助的良好学习氛围,大一学年,全班讨论通过了一系列班级制度与规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上课费脑不费流量”。为保证同学们的到课率,在一些课上,学习委员会随机点名,记录到课情况并及时向任课老师反映,保证每一名同学不无故缺席任何一堂课程。同时,我们也想方设法保证同学们的听课质量。例如同学们在上课前统一将手机关机并放在课堂第一排,做到“上课费脑而不是费流量”;为了让大家有积极的课堂表现,我们要求大家尽量坐到教室前排听讲,否则老师可能由后排向前排提问等等。虽然这是一些小方法,但它们在同学中却颇受欢迎,行之有效。相关制度实行后,班级到课率和听课质量与之前相比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并因此受到任课老师表扬。而我们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了“校先进班集体”的荣誉称号。

 

    “学习生产小组”。大学,是我们步入社会前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自律并学会怎样去学习。结合学院的早自习制度,我们班也相对应的建立了晚自习制度,培养同学们的自习习惯。同时,我们班组建了学习小组,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保证“一个也不落”。此外,我们还利用课余、班会时间,交流学习经验和方法,使大家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借鉴。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仅全班平均绩点明显提升,而且英语4、6级的通过率也十分令人欣喜。

 

    “专业能力修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内容交叉的专业。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课本知识,还应丰富知识体系,并将视线投向社会。因此,我们积极响应学校“自我表达能力提升”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班级讨论,并用专业视角进行分析,努力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经常性开展主题班会,邀请专业老师参加,更加深入的分析讨论社会问题。此外,老师们也教我们信息检索与利用的技巧,并向我们推荐专业书籍,扩充了我们的专业知识,对我们专业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二.行为识别(BI):依托知识,完善自我。详尽的班级制度,良性的班级竞争,使同学们丰富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学术素养。而作为文科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能力提升也是息息相关。因此,校内外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总少不了我们班同学的身影。

 

    校内,从创新基金项目“关于我国廉租房建设的思考”获得优秀,到项目“我国高等教育探索”顺利通过专家组老师测评;从社会实践“地铁,让生活更美好”,“中老年人养生观念调查”等项目获得“优秀团队”称号,到班级同学在“校本科生科技论坛”中崭露头角,荣获二等奖;甚至在理工科同学擅长的“筷子搭桥”、“水火箭”等比赛中,我们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良好的氛围,个人的勤勉,也使不少同学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厚勤·园丁励志奖学金”、“天琪·嘉泰奖学金”等个人荣誉。

 

    校外,全班大部分同学也利用社会工作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积极实践。全班同学在班长带领下,积极投身社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聚焦社会热点事件,纷纷参加青春议事坛、学术讲座等活动,猎取专业知识,拓宽专业视角,培养专业素质。

 

    我们践行“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生活作风;我们坚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工作准则;我们追求“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人生目标;因为我们始终相信:三零一班,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