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航空航天事业,他由衷地热爱,填高考录取志愿时首选北航;对于为学求知,他专注而执著,学士、硕士、博士一个不落地读下来;对于科研工作,他满怀激情,不断拓展科研方向,努力打造科研团队。他,就是我校2009年度新增博士生导师、自动化学院的江驹教授。 走进航空缘于热爱 1981年的夏天,对于刚刚参加过高考的江驹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原本可以凭借高分报考更好学校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对于航空航天事业的热爱。“如果单单为了前途,我完全没有必要选择北航,但是人一生只有短短几十年,不选择自己热爱的,那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我喜欢航空航天,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江驹很淡然地说着这一切,而从他的眼神里我们依旧能感受到一如当初的那份热爱与坚毅,还有一种浓浓的幸福。时光带走了青春年华里的艰辛与苦涩,却将他年少时心里的那份热爱沉淀得愈发浓厚。在北航,江驹读完本科,又读了硕士,这一待便是7年。其间,江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到了专业学习里,没有多少闲暇时光留给自己消遣与享受生活。“功到自然成”,北航校园里的寒窗苦读、孜孜以求,换来了免试读研的机会和优秀三好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同样是出于对航空航天事业的热爱,硕士毕业后的江驹选择到南航工作。南航成了他新的人生驿站,在这里,他不仅要继续描绘人生蓝图,还要将自己对航空航天的热爱传递给更多的学生。“把梦想当做一生的事业去经营,用执著去实现梦想。”是江驹对理想的一贯态度。 远渡重洋只为“充电”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满足于现状最终将成为社会的拖累,我们身处这个社会,应该努力推动它进步。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便是自身的进步。要想把科研做好,就必须紧跟科技与学术前沿,不断更新知识。”2002年,已在南航工作了14个年头的江驹产生了读书“充电”的强烈愿望。就在这一年,已过不惑之年的江驹,重新开始了学习生涯,远渡重洋前往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留学读博对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由于是全脱产读书,家庭经济和学业上的压力都很大。但为汲取更多的知识,我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正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啊!”江驹颇有感慨地说。在加拿大读博期间,江驹每天往返于实验室、图书馆之间,一心扑在学习与科研上。“其实,学业上的压力虽然很大,但自己还可以面对,比较难熬的是只身在外的孤寂以及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既然选择了这样一条求学路,就算再苦再累,江驹也只能坚持下去。 从2002年到2007年,江驹用5年的辛苦与付出,换来了厚重的博士学位。在这5年里,他收获的不仅仅是国外先进的科技与理念,更有一种拼搏与忍耐的科研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他在科研的道路上一路耕耘、一路收获。为了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为了报答南航的培养,更为了把所学的先进的知识和理念传授给更多的学生,博士毕业后,他放弃在国外发展的机会,回到南航,继续他热爱的航空航天工作。如今,主要从事导航、制导与控制 、智能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等研究的江驹,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教材、专著和译著6本;承担了10多项科研任务,横向科研经费超过250万元;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爱生如子诠释责任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的同时,江驹更是一位平凡的人民教师。在南航任教的20多年里,每次课前他都要认真备课,渴望打造轻松愉快、充满创新活力的高效课堂,引领学生走进魅力无穷的航空航天世界。“我喜欢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我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江驹微笑着说,或许正是出于对学生的爱,使得他时时刻刻都在考虑能为学生多做些什么、如何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等等。他不仅尽己所能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注重启发教育,引导学生激活思维、培养能力。国外学习的背景让他深刻认识到,个性化培养是创造的灵魂,唯有将学生的个性发掘出来,才能帮助其不断进步。为此,他着力改进教学体系,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这些工作,无疑使得他的休息时间大为减少。江驹说,为了学生的前途,值得他无怨无悔、全情全力地奉献,这种奉献也是教师价值的重要体现。“走出国门,不仅仅是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江驹总是鼓励学生创造条件,利用条件,珍惜各种机会去深造,他也尽力帮助学生争取出国的机会。江驹用真情与行动传递着对学生的关爱,诠释着师者的职责,他也因此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爱戴,学生称他为“如父的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