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循循善诱的导师;他以责任心铸就智能材料之“芯”,以热情塑造学生的上进之心。他,就是我校航空宇航学院2009年度新增博士生导师朱孔军教授。 学术研究 硕果累累 智能材料与结构学科作为我校应用基础研究学科,对于应用学科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各种飞机的设计领域也有广泛的技术应用。2007年,从日本留学多年后回国的朱孔军加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裘进浩的压电材料及应用课题组,在智能材料与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裘进浩在日本当教授时,朱孔军是他的助理教授,两人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在南航,他们的合作更加紧密。在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实验室建设顺利完成,并很快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研究型人才。3年来,课题组成员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3篇,会议论文4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教育部重大培育项目、航空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研究课题。他所在的研究团队2008年获得“国防科工委创新团队”称号;2009年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称号。由于团队在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方面科研成果突出,江苏省指名让我校申报智能材料结构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这些成绩和荣誉的获得,也与朱孔军的勤奋付出是分不开的,而他本人也凭借丰硕的研究成果,成功入选教育部2009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与团队一起向着更加远大的目标迈进。 为人师表 责任为重 谈起研究生教育,朱孔军颇有见地。他对学生要求很严格,要求学生在第一学期就必须完成全部的基础课程学习,以便第二学期就能进入实验阶段。他非常重视学生首篇论文的指导工作,逐句、逐段地把关。等学生的首篇论文发表,同时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后,他就放开手脚让他们大胆去实践,将科研中独特的想法变成现实。来南航以来,他指导的学生中有5位同学发表SCI检索学术论文,其中一位同学的毕业论文被评为校优秀硕士生论文。朱孔军还有一双识才的慧眼。他的研究生中,有一位学生当初考研的成绩并不突出,然而朱孔军还是将他招到自己的门下。朱孔军并不一味地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他看重的是学生内在的潜力。当初,他就是“瞄”上了那位学生的潜力。在朱孔军悉心的指导下,这名学生较强的科研能力凸显出来,并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绩,已发表2篇SCI检索论文,奖学金等级也由四等升到二等。 朱孔军承担着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电子元器件工程》《功能材料学》等课程,是他第一次授课。尽快胜任教学,对朱孔军来说,意味着挑战。为此,他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备课。由于备课充分、上课认真,他的课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另外,无论对本科生还是对研究生,他的要求都很高。本学期,他承担了航空宇航学院钱伟长班本科生《功能材料学》的教学工作,所选的教材却是北理工的研究生教材,他对学生的高要求由此可见一斑。 求学经历 发人深省 朱孔军有着一段曲折的求学经历。他在西北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因其勤劳肯干,学校领导让其筹建了陶瓷研究所。凭借良好的机制,研究所办得红红火火,被校领导评价为当时办得最成功的一个研究所。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作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读书!出国!”当时的他很有“想法”,认为要想在大学里立足并且胜任自己的工作,不读书是不行的。于是,他在学校的推荐下,远赴日本留学。本科时,他学的专业是陶瓷,出国后改成了水热化学,相当于跨了学科。但是,有着很强学习能力的朱孔军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在他看来,学习能力对学生至关重要,“一个学生不需要过多地在意自己薄弱的环节在哪里,只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即使一时走错了,最终也能走回来。” 朱孔军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国外的求学经历让他对教育有了独特的认识,“和日本学生相比,我们中国学生的责任感还不够强。”也正是强烈的责任心,让朱孔军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