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分组论坛上,一场关于“大学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的话题讨论得热火朝天。“给中国大学生松绑”这一观点得到国内众多知名大学校长的认可。来自澳大利亚、美国等名校校长带来了他们培养创新人才的经验。
让年轻人跳出我们的框框 上海大学副校长周哲玮:在我们中国的大学,大家常说一代不如一代,对这一代的学生评价不高。在上海大学,有个非常有名的人——郭敬明,上海大学专门为郭敬明的作品开过一个研讨会,对我的启发非常大,当时我们文学院的院长说郭敬明的小说代表玩着变形金刚,看着阿童木长大的一代年轻人的内心世界,这些小说我们这一辈人是看不懂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包括校长们想把这一代的年轻人,用我们的模式来培养,想把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强加在他们头上,但他们生长的环境跟我们完全不一样,我认为大学的责任,第一步不要毁灭学生的创造性,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松绑,跳出我们的框框。因为20年以后作出创造性的成果,给下面的世界带来革命性变化的人是他们,而不是他们继承我们的衣钵。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何炳生:我很赞同前面周哲玮副校长的观点,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想发挥学生创新积极性,前提是学生得热爱这个专业。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受社会和传统习惯、父母的影响,存在盲目性。很多学生进校后发现,他选的专业未必是真正喜欢的。而且好学生都往热门专业奔去了。进校后专业间的转换比较难,新生里面15%是可以转专业的,但你必须学好了现在不喜欢的专业才能转专业,一定要成绩好之后才能转专业这是一个悖论,我既然已经学好了,我为什么还要转。我有个学生不愿意学现在的专业,却因为考试平均分不到75分不让转专业。真正能够做到让同学们相当自由的选择专业,这是最终的目标,让每一个孩子都去读他喜欢的专业,这是一个基础。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如果去掉了约束条件就是天方夜谭。基础的知识肯定要,离开了基础知识谈不上创新,创新不是异想天开。培养创新人才想很快达到不可能的,首先要营造一个环境,先要付出成本。
让本科生尝试搞科研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校长罗斯·米尔本:我们会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人发展,不仅在学科里面优秀,而且强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他们在本科的时候就能开展一些科研工作的能力。我们为这种小组的学习花费了一些精力,强调这种小组合作,每一门课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拿出一份小组的报告。每个学生都要在小组和大组的面前用书面沟通自己学习的结果,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如果他们的英文,或者是数学能力有所缺陷的话,学校会给大家专门上英文和数学方面的补习班。另外一方面,我们大力发挥了互联网的作用,很多信息在网上能够查到,不一定在课堂上听讲课得到,我们为老师讲课录像,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可以通过录像学。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校长吉恩·布洛克:在我们的大学里,国际留学生的数量非常多。我们的学生人数4万,我们每年招生人数是4千5百人,每年5万5千多人申请我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入学资格,其中有很多来自其他各个州和世界各地的。在第三、四年级有一部分的学生转入学校,大部分人从社区学校转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这其实非常重要,从其他的学校转来的学生,可能他们的家庭并不富裕,也有一些人是工作后再念大学,这些转校生到加州大学对我们的多元化是一个贡献。据统计,这届一年级新生中的转校生来自23个不同国家的大学和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