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 勇攀高峰

来源:南航报作者:admin供图:时间:2009-12-16浏览:389

 周日的下午,在绿树掩映的我校机电学院办公楼一间实验室里,我见到了2008年度新增博士生导师沈建新教授,经过一番交谈,我了解了他已走过的一段人生历程。

                 常熟·南航·引路人

  沈建新的家乡在有着“鱼米之乡”美誉的江苏常熟,1987年,他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跨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门槛。

  1991年,本科毕业后的沈建新被分配到南京有线电厂,成了一名普通的职工。不安于现状的他有了重返校园继续深造的想法。此时,他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引路人——南京有线电厂打印机研究所所长金延昌。在了解到这个年轻人有志于继续深造的想法后,金延昌所长非但没有阻拦反而鼓励他去报考研究生。正是由于金所长的支持,沈建新可以心无旁骛地复习备考,并最终考取了浙江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1996年,硕士毕业的沈建新选择到南航工作,南航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励着他奋发向上。1998年,他师从于从事航空宇航制造的知名教授周儒荣,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向更高的学术境界冲刺。周儒荣教授的谆谆教导“人活着,总要为社会做点什么”,一直激励着他。在攻读博士期间,他遇到了人生当中另一位引路人——廖文和教授。廖文和教授引领他走入了数字化医疗装备的研究领域。他们的科研团队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唯一的数字化医疗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将CAD/CAM技术与生物医学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由点突破,由面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新路。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准分子激光视觉光学矫正关键技术及其装备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廖文和教授跳跃的思维和直面困难的精神,使沈建新获益良多。

                 课堂·学生·研究所

  作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沈建新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他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师从于他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现有13人,沈建新每周都要召开研究生例会,了解他们的研究进度,并给他们布置新的任务。他还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术交流以开阔科研视野;对于硕士生和博士生,沈建新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

  严谨求实、追求创新是沈建新对科学研究一贯的态度。在CAD/CAM、计算机辅助生物医学工程、制造业信息化等科研领域,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主持并完成了“863”等国家级重大科技攻关科研项目以及高技术研究、科技攻关、科技成果重大转化等省部级项目共9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EI收录19篇,共被引用166次;软件登记4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名。

  目前,他是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国航空学会会员、江苏省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专家组成员、南京市模具协会会员、《激光生物学报》编委、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高校同行评议专家。另外,他还获得2006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7年荣获第九届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家庭·锻炼·前方路

  沈建新平时的生活重心基本都放在了学校,他每天和学生一样在办公室里呆到教学楼锁门,由于晚上回家往往接近深夜,怕影响妻女休息,他养成了下午回家吃“晚饭”的习惯。平日里,大大小小的家务事都抛给了妻子,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给了他无限的力量。

  在沈建新看来,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浮躁,更不能浅尝辄止;做学问要有好身体。为此,他坚持每周爬一次山,并深深地爱上了这项运动。他把爬山的经验和体会用于科研工作,他说爬得快支撑不住的时候,往往一努力就到山顶了,科研也是如此,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一下,也许就能豁然开朗。 

  在很少的业余时间里,沈建新都沉浸在书海里。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催促着他前行的脚步永不停歇,他时常告诫自己,不进则退,要一刻不停地充实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成为对学生负责的导师。

  沈建新以“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校训不断鞭策自己,他笃信“闻鸡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本着对科研工作的无限衷情,他将带领着他的学生在科研的道路上,勇攀高峰,采撷更多的学术硕果,为国家、社会、南航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