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航空事业奋斗一生

来源:未知作者:孙平凡供图:时间:2009-10-12浏览:422

 

  我们敬爱的张阿舟教授,在同病魔斗争了整整十年之后,最终还是离去了!他的离世,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一位慈祥的导师和长辈,意味着学校失去了一位名师、一位具有卓越影响的学术领导人与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失去了一位著名航空工程学家和力学家。对于他的逝世,我感到无比悲痛,并表示深切的哀悼!

  张阿舟教授的一生是同我国的航空工业、科技和教育紧密相联的。他为我国的航空事业不懈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特别是对我国的飞机设计和制造业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作出了许多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将永载于我国航空事业发展的历史上。

  张阿舟教授于1920年4月出生在江苏丹阳县云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自他懂事起,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战乱频仍、支离破碎之中。长期的军阀混战,致使中国人民一直处在水深火热的艰难困境中。尽管1926年至1927年间的北伐战争短暂地打断了这种局面,但随着蒋汪二人叛变革命,1931年日寇铁蹄践踏我东北三省,接着又步步进逼,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更是到了危亡的时刻。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掀起了抗日救亡热潮,学生运动此起彼伏。这些都对少年张阿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深为祖国所遭受到的深重灾难所震撼,“科学救国”、振兴中华的理想逐渐在他的脑海里萌发。

  1937年夏,张阿舟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九·一八”事变后,中央大学开始办起了“机械特别班”,招收各大学工科毕业生。“机械”之名是为了遮掩日本人的耳目,实际上学的是“航空”。“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央大学正式开设“航空工程系”。张阿舟是该系的第一届本科生,并以优异的入学成绩获得了学校颁发的奖学金。张阿舟报考时,中央大学尚在南京,等他入学时已搬到重庆。是年11月,张阿舟从家乡由水路出发去重庆,辗转水陆交通,一路跋山涉水,走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到达。在途中,他亲眼目睹了官商百姓纷纷逃到大后方避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一幅幅山河破碎的景象给了张阿舟很大的刺激,他深感国家积弱太深,作为一个学子必须用功学习,学好本领,才能奋起振兴国家和民族。不久他的家乡沦陷,他与家人失去了联系,从此成了流亡学生,全靠学校提供的奖学金维持学业。他抱着“科学救国”、“航空救国”的理想刻苦学习,1941年夏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与他同时毕业的还有陆孝彭、冯元祯等28名同学。这班在国难中毕业的同学日后都成为新中国航空界的精英。

  大学毕业后,张阿舟留校任航空工业系助教,主要工作是在系主任罗荣安教授主持下,从事初级滑翔机的设计和制造。他负责设计工作,完成了全套设计图纸,并据此制造了6架滑翔机。1943年由国民党航空运动委员会组织的,目的在于振兴民族精神、推动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百架滑翔机展览与表演在重庆举行。张阿舟参加了这次活动,他所设计的初级滑翔机飞行表演十分成功,当时有人私下愿出1万银元购买全套图纸。许多人看完这次展览和表演后激动得热泪盈眶,似乎看到了中国人自己能制造飞机的希望。

  1943年8月,张阿舟离开中央大学去昆明中央机器厂任助理工程师,从事铸造、热处理等技术工作,同时参加了庚款留英考试。1944年5月,张阿舟赴成都国民党中央航空研究院工作,任设计科试造场佐理员,在副院长、中国早期飞机设计师王助领导下,从事运输滑翔机的制造工作。张阿舟在试制中是技术负责人。该滑翔机利用四川竹产丰富的特点,采用独特的层竹结构,其强度胜过层板。未及该机设计制造工作完竣,便传来了张阿舟被庚款留英考试录取的消息。8月间,他在中英庚款委员会的组织下,取道印度赴英国,11月入英国布列斯托(Bristol)大学深造。

  张阿舟在国内从事的是航空工程,进入布列斯托大学后转入力学领域,主要进行理论研究。他的硕士论文题目是:“薄壁尖削比机翼的扭转”,主要用自制的明胶玻璃模型来研究和验证他创新的尖削机翼扭转理论。1947年8月,获科学硕士学位。接着由导师推荐进入布列斯托飞机工厂研究与发展部工作,任技术员。他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继续留英深造筹措经费,另一方面是为将来的博士论文搜集资料。一年后他回布列斯托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指导教师是英国航空界结构强度元老A.G.Pugesley爵士(Sir Prof.A.G.Pugesley)和空气动力学权威A.R.Coolar教授,后来,他们两人均先后担任过英国皇家航空学会主席。张阿舟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半硬壳机身大开口的应力分析”,这是针对当时英国发展大型运输机Brabazon I机身大开口问题提出的,理论结果与全尺寸试验结果吻合很好。他于1949年12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这是运用解析方法进行大型复杂不连续结构应力分析方面的重要成果。同期完成的另一篇重要论文是“加强薄板的二元理论”,发表在英国皇家航空学会季刊1950年第2卷第1期上。

  他的博士论文完成之时,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国家各行业百废待兴。张阿舟和大多数留英学生一样,内心极为振奋,亟盼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很快,1950年1月,张阿舟在新中国驻英人员的组织下,经香港顺利回国。

  回国后,张阿舟到重工业部学习和工作,1951年10月按该部航空工业局的分派,到南昌飞机制造厂报到,任主工程师。到厂后他主要从事飞机修理、飞机零部件制造等技术工作。1952年,试制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自制飞机——“初教5”的战斗打响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了该飞机的试制工作中。“初教5”是按苏联雅克-18飞机仿制的初级教练机,具有构架式机身骨架、矩形中翼和两个梯形外翼,安装了一台活塞式发动机和木质螺旋桨。机上装有航空仪表、发动机仪表、无线电台、半罗盘以及机内通话设备等。可以使学员在学完各种初级训练科目后,掌握飞机的使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