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召明,男,1963年1月16日生,江苏省太仓人。1984年7月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气动力学系本科毕业,1987年4月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气动力学系硕士毕业。1987年4月至今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气动力研究所低速风洞部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气动力学所副所长、风洞试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风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测控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天平专业组长。 主要进行飞行器实验空气动力学和风工程工业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其中“飞机投放外挂物低速风洞试验及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等项目历获省部级二、三等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二等奖两项,获得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安全工作先进个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2002年度科研先进个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2007年度模范教职工等奖项。先后承担、参与完成了863、973项目,主持完成了几十项国家国防型号风洞实验项目。 张老师的简历很长,密密麻麻的满是实验成果、发表过的论文,让我对即将见到的这位老师有些敬佩也感到有些紧张。 穿过午后静谧的校园,我如约来到位于空气动力学系一楼的办公室,下午3:00整,开始了对张召明老师的采访。 辛勤工作,硕果累累 对张老师的第一印象便是繁忙。 匆匆从实验室中出来的张老师洗了把手,坐在了我的对面,接受我的采访。在短短一个多小时中,我们的采访几度被张老师的同事或来客打断,从对话中也听得出,张老师的风洞试验室工作是非常繁忙的。 “我们基本上每个周末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国家法定节假日也基本不休息”,面对我的疑问,张老师笑着答道,“这里每年能签下几十项任务,非常繁忙。” 提起工作,张老师立刻有了浓浓的谈兴,为我详细讲解起了自己近期的风洞工作。 “外挂物投放研究,研究的不仅是炸弹、副油箱等的投放,更关键的还有飞行中的试飞员应急离机研究等”张老师转身拿来一个弹射跳伞的飞行员模型讲解道。“另外,高层建筑、桥梁等的抗风实验也是我们这里很重要的工作之一。”张老师一边说一边向我们展示了他在历年工作中积累下来的各个高层建筑及桥梁的风洞资料,我粗略地看了一眼,从98年开始统计至今也有几十个项目了,其中不乏像上海科技城、上海F1赛车场主看台、南京新图书馆等这样的著名建筑,甚至还有不丹佛像等这样的国外项目。 “我们的工作讲求的是优质、服务、效率。”张老师自豪地说,“业内都知道我这里的工作效率是非常高的。”提起效率,张老师为我讲述了一个不远的故事。“在枭龙战机首次试飞前几天,突然有人发现战机的前起落架舱门在起飞过程中产生的涡流很有可能影响到发动机进气气流,产生危险,任务交给我时离首飞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了,我们马上安排风洞,布置试验,加班加点,最终用实验数据证实,枭龙战机的进气道气动性能是安全的,可以试飞。” 看得出,张老师对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引以为豪的,想来,也正是对风洞工作的这份热爱,推动着张老师在风洞试验这条道路上不断辛勤探索、积极进取,从而作出今天这样骄人的成就。 为人师表,殷切期望 由于科研任务比较重,相较其他老师,张老师的教学任务就显得比较轻松了。“我现在已经基本不带本科课程了,主要教授研究生的《高等实验空气动力学》课程。”张老师轻松地说。 虽然如此,但执教二十年,张老师还是有自己独到的心得。“大学本科阶段,就是要搞好基础工作,要戒骄戒躁,踏实地学习。”当被问及对现在的大学及大学生有何看法时,张老师殷切地说,“研究生则要加强自主科研能力,明确目标,一步步搞好科研工作。”“同时要在写论文、写报告这种小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能力。” 当得知笔者就读于飞机设计专业时,张老师鼓励地说:“我们这一行的前景非常好,在我看来,至少还会保持二、三十年的高热度。”“从我国大使馆被炸,南海飞机被撞,国家就开始在国防装备上痛下功夫,除了航海、航天,航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国家又开始搞大飞机,这不论对我还是对你们,都是很好的机遇。”同时张老师也说:“但是要做好这行并不容易,,要踏踏实实地去学习、工作。”“其实你们今天学习的课程,已经比我们当年轻松了许多,别的不敢说,尤其是空气动力学系的课程。”张老师不无期许地说,也让我感到了前路的漫长与艰辛。 开朗健谈,平易近人 在采访张老师之前,我一直在担心这样成果累累、著作颇丰的老师会太过严肃、寡言,难于交流,但是一见到张老师,我的顾虑就被打消了。张老师非常健谈,尤其当谈到与张老师专业有关的话题时,张老师实在是位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将复杂的科研课题用通俗的语言讲出来,让我这种几乎从未接触过这些内容的门外汉也能听得懂。 当说起所取得的成绩,“这些成就不是我个人的,是我们这个集体的,是大家共同的成就。”张老师看着各项荣誉谦虚地说。这样的话也让我不由暗暗钦佩。 当得知笔者的家乡在山西时,张老师开心地回忆起自己曾在山西的所见所闻,如数家珍,也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张老师的平易近人。 短短的两个小时很快过去,耽误了百忙中的张老师宝贵的两个小时时间也让我很是过意不去,不过,却也让我真实地收获到了许多。 张老师把我送出大门,转身又投入到忙碌的实验工作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