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品奇教授:科研多变追求不变
来源:未知作者:admin供图:时间:2008-02-25浏览:776
“我校直升机设计是国家重点学科——飞行器设计的一个研究方向,也是我国唯一的直升机专业,要从固体力学专业一下转入直升机动力学研究的确很困难。”夏品奇回想起硕士毕业后的那段时光仍很感慨。是啊,“唯一”意味着“专业”,意味着很高的学科壁垒。这堵“高墙”拦在从未学过直升机的夏品奇面前。于是他跟着老教师学,跟着直升机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学,边学边研究,主攻旋翼动力学这一复杂的研究领域,短短三年时间内,他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的研究项目“先进旋翼气弹稳定性及动力学参数研究”获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该项目中他设计的旋翼气弹稳定性试验原理及技术比国外的更加安全、简单、可靠,受到当时担任美国直升机学会副主席佛雷德曼教授的肯定,夏品奇收到了佛雷德曼教授亲自签发的参加“直升机新技术进展”国际研讨会的邀请书,而当时他只是个讲师。夏品奇的事业从此打开了通途。1993年3月,在由中科院力学所、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派出的四名候选人中,夏品奇成为唯一的入选者,赴香港理工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1996年9月,夏品奇去香港科技大学做访问研究,此后正赶上香港回归,夏品奇有幸参与了香港新机场核心工程的建设,负责栖水门大跨度斜拉桥的动力学分析与测量工作,积累了从事大型工程项目研究的宝贵经验。在此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结识了当时正在香港科技大学作访问的美国教授劳斯基,劳斯基教授告诉夏品奇,他碰到了非线性系统识别方面的一个技术难题,想用神经网络技术来解决,手下的研究生花了半年时间还没解决,他自己也搞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问夏品奇是否愿意试试。夏品奇心想:或许这很有意思,正好检验一下自己的水平,但当时夏品奇连神经网络是什么都不知道。于是,他特意到深圳买了两本神经网络方面的中文书,却发现这种所谓的“学术前沿系列丛书”怎么也看不懂。夏品奇只好又买了英文原著来啃,结果看懂了。这时他反复思考教授的问题,发现问题出在神经网络的结构模型上。夏品奇立即用电子邮件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劳斯基教授,并很快解决了这一问题,得到了与试验相一致的分析结果。此时离夏品奇开始接触神经网络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劳斯基教授非常兴奋,立刻希望夏品奇能到美国和他一起进一步开展研究。
赏识夏品奇的远不至劳斯基教授一个。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教的英国教授布朗约翰认识了夏品奇,觉得他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很强的试验能力,于是让夏品奇去读他的博士生,从事大型复杂结构状态评估这一国际热门的课题、也是难题的研究。这一课题对于夏品奇来说又是一个新挑战。读博士的三年,是夏品奇最辛苦、也是收获最大的三年。大型复杂结构,如飞行器、桥梁、建筑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其结构状态会发生变化,造成安全隐患。这些变化是由很多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国际上还没有较好的评估方法,只能简单、定性地把结构分为“安全”和“不安全”两类,无法进行准确、定量的评估。夏品奇研究得非常辛苦,他整天泡在办公室、实验室里,潜心钻研,异常投入,很少有星期天或休息日,成为所在学院最刻苦的一个学生。一天晚上,夏品奇依然在实验室里忙碌着,导师刚巧进来,问夏品奇吃晚饭了没有,夏品奇这才惊讶地发现实验室的灯已大亮,周围只有导师一人,无奈地摇了摇头。导师悄悄离开,开车走了,一会儿又开车回来,手里多了一份麦当劳。夏品奇很感动,要知道英国人的等级观念是全球闻名的。导师常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刻苦呢?晚上也可以看看报纸,轻松一下嘛。”导师哪里知道,夏品奇作为一个工作9年后才开始攻博的学生,深知学生机会来之不易,加上国外研究条件好,设备先进,研究时间又很充裕,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去。夏品奇想的是如何出更多的成果,如何把研究深入下去。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甜蜜的果实。夏品奇攻博的第一年,他就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写的论文在国际模态会议上发表,并向学校申请到了参加会议的资助,成为所在学院第一个获得参加国际会议资助的学生,并只身赴美国参加了此次国际会议。夏品奇宣读的论文引起很多国外学者的兴趣,休会期间多名学者与夏品奇进行了讨论,这使夏品奇进一步认识到所研课题的重要意义,并决心把课题深入研究下去。于是他又以大跨度斜拉桥为研究对象,提出用分析/测量/修正一体化集成技术进行结构状态评估的新技术,实现了对大型复杂结构进行定量评估的突破性进展。夏品奇向国际上结构工程方面最高级别、最具权威的学术刊物——《美国结构工程学报》提交了相关论文,论文在短短八个月时间内就获得了发表,而通常在该学报上发表论文则需要二至三年的时间。美国评审专家写下这样的评价:该论文为评估大型复杂结构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这一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做出了及时和重要的贡献。因此,论文得以提前发表。
由于夏品奇攻博时表现出色,导师在他毕业前半年就提出请他留校工作,并在夏品奇提交博士论文前就给他办好了大学的工作聘书。夏品奇带着工作聘书回国休息,同时也想深入地了解一下国内的情况。他发现国内的情况变了很多,老师们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没什么事情可做,而都忙于科研、教学。他下定了决心:在国内发展。虽然国外科研条件好,时间充裕,容易出成果,但工作目的只有一个——挣钱。对于一个有事业心的人来说,挣钱是工作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要有成就感,有主人翁感,这在国外是很难实现的。回国一年多来,夏品奇已先后争取到了国家留学回国人员基金、航空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基金、国家863高技术项目的资助,这对夏品奇来说又是新事业的开始。
夏品奇回顾自己的科研之路,笑言自己是个“科研杂家”,从固体力学到直升机动力学,从系统识别神经网络到大型复杂结构状态评估,总是不断打破研究领域的界限,不断扩展科研范围。然而要知道,成为科研上的“杂家”,需要的是执著的探索和意志,付出的是艰辛的劳动和汗水,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和欣慰。一路走来,夏品奇的科研轨迹曲折多变,唯一不变的是他对科学的追求和进取心。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