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权先生:革命烈火中成长 执著追求中收获

来源:未知作者:周新华供图:时间:2007-11-21浏览:993

 

编者按“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一首旋律优美的《夕阳红》唱出了无数老者晚年生活的美好。在我们南航,活跃着这样一些老人。他们或经受革命战争年代的洗礼;或在火红的和平建设年代得到锤炼。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岗位,他们都为革命的事业、祖国的建设和学校的发展作出了特有的贡献。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人生追求;他们安命乐天、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本报推出《夕阳红》专栏,让我们一同走近他们、关注他们……

  在笔者眼里,今年已是88岁高龄的王可权老先生,依然神清气爽、耳聪目明、行走自如;没有人们印象中老者的孤寂与唠叨,有的是长者的慈眉善目与怡然自得。就是这样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有着鲜为人知的传奇人生。


  他是一位革命的老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8.13淞沪抗战”随即打响,时年17岁的王可权便瞒着家人,义无返顾地投身于抗战史上著名的“上海童子军战地服务团”。在童子军战地服务的8年时间里,王可权和其他成员一道,辗转大半个中国,或奋勇支援前线,或战地救助伤员,更多的活跃在难民收容所帮助受难的同胞。风餐露宿、战火纷飞中,王可权亲历了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八年抗战;目睹了战争阴霾中广大民众的苦难;感受了“一寸山河一寸血” 悲壮与惨烈。在抗日救亡烈火的锤炼中,他不断成长。在解放战争中,他在地下党李阳群的家中宣誓入党;在中共上海地下党空军支部的领导下,开展阻挠国民党破坏空军设施并与之争夺航空技术人才的斗争;参与武装占领国民党空军供应司令部大楼的战斗,升起虹口区第一面红旗,迎接上海解放。解放后,他在上海市军管会空军部秘书处工作;随后参与修建军用龙华机场。抗美援朝战争中,他荣立三等功,获得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军功章一枚……


  他是一位执著上进的老人
  在父母生养的6个孩子中,王可权是唯一能健康地活下来的,被视为“掌中宝”的他承载了父母的无限期望。人间事常难遂人愿,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他只能抱憾地离开了学堂。在10多年的革命生涯里,即便置身于烽火连天、颠簸流离的的战乱年代,王可权渴望读书的梦想一直没有熄灭。为了圆心中的“读书梦”,勤奋好学的他在革命的间隙,先后到上海大公职业学校学习土木工程专业;到江津白沙国立第十七中学读高中;到成都空军机械学校学习军械专业;再到美国空军军械学校军官班学习空军武器装备如:炮塔、射击舱、瞄准器、炸弹舱、化学武器等。执著的追求、永不言弃的努力为他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1954年,怀着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与满腔热情,王可权和程宝蕖、云铎等就职于国民党航空研究院的老专家一起来到南航工作,成为南航建校的第一批元老。时势弄人,他被安排到图书馆工作,从事着与所学专业无甚关系的工作。没有任何怨言,31年里,王可权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一方面,自己主动参加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函授专修班的学习;另一方面,经常到南京图书馆副馆长邱克勤等图书馆界的高人那里借宝取经,种种的努力与付出使他从“外行”到“内行”,并干出了不俗的成绩。他也因此曾任南京航空学院 图书馆副主任,并兼任南京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图书馆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江苏图书馆学报》副主编、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顾问等职务。他还发表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学术论文10余篇。


  执著上进也使从小喜爱研习书法,写得一手好字的王可权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我校的东华湖畔、南京明御楼、紫金山上的头陀岭公园、梅花山等名胜处,都曾留下他的墨宝。他的书法作品先后在省内外多次展出,并入选《中国改革二十周年书法作品精选》等典籍。


    他是一位乐观、豁达的老人
    “对于人生的得失,不要想得太多,要知足常乐;不要考虑我得到了什么,而是要想想我贡献了什么。”这是在乐天知足中颐养天年的王可权老人对于人生的深刻感悟。为此,王可权常说自己这辈子赚了,近90岁的年纪,身子骨还算硬朗;自己这一生没有对不起别人的……


  离休后,王可权每天都有规律地生活着:6点起床、进行适量的户外运动、读书看报、兴致来了,挥毫泼墨……他还是学校“夕阳红合唱团”的成员,亲历抗战的他几乎会唱所有的革命歌曲。书法成为王可权业余爱好及晚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徜徉在书法艺术天地,其乐无穷。就在前不久,他还独自乘火车去北京出席了由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中国书画家学会等单位组织的“迎奥运2007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暨首届中国书画‘金砚奖’颁奖大会”,兴致勃勃地捧回了“最高成就奖”证书。“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是王可权老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在不同时期获得的20多本不同类别的获奖证书是他一生最为珍视的财富。因为它们,王可权活得充实,活得坦然,活得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