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球:腾飞的翅膀

来源:中国体育报作者:陈志锋供图:时间:2007-07-29浏览:322

 

  1997年8月,在山西大同举行的全国航空模型锦标赛上,由杨振球老师率领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模队蝉联了F1A乙组团体冠军,所有参赛队员都进入了个人前五名。这次比赛,他大胆启用二线队员参赛,两名女将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夺得十几年来的女子最好成绩。望着胸佩金牌的队员们,杨老师欣慰地笑了。

  翻开南航航模队的历史,不难发现一串闪光的足迹。南航航模队成立于50年代建校初期,曾为我国航空模型运动的普及和竞技水平的提高作出过重要贡献。1978年学校恢复了航模队的活动,1991年和1992年即获得全国航模锦标赛F1B项目业余组的个人冠军、亚军和团体亚军;1994年包揽F1B项目业余组的全部奖牌,开始参加F1A组的比赛,并获个人第二名;1996年在F1A和F1B两个项目组共8枚金牌的激烈争夺中,以7金4银2铜的战绩创造了中国航模运动史上的奇迹。

  航模队的队员们都知道,这些成绩包含着杨老师多少心血和汗水呀!

  现年52岁的杨振球老师搞了几十年的航模。早在60年代,还是一个少年的他就痴迷上了小小的银燕,并获得了一级运动员的称号。但由于家庭出身,他未能入选八一航模队。1968年,他做为知青下放到农村。一干就是八年。在那个荒诞的岁月里,他没有放弃追求,一架架小飞机在广阔的田野里起飞了,因为他坚信,航模运动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1979年,杨振球进了南航航模队。谈到杨老师带队,每一位航模队的队员都由衷的钦佩。是什么秘诀使他的队员在一两年内就能从一个生手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的水平呢?他不无自豪地回答:凭科学训练和南航航模队特有的群体意识。

  作为一名老航模,杨振球爱钻研。虽然出身于工人,但勤动脑、勤动手的他,早已跻身于中国乃至世界航模运动技术的前沿。他利用实物和各种资料,紧紧跟踪国际先进航模工艺技术,并能和队员的具体条件相结合。杨老师根据南航队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以及性格特点设计飞机,采用易于掌握的方案,讲究成绩的稳定性,不追求表面的先进外形。对成熟的模型方案,他基本保持气动外形不变,而在关键技术上紧跟世界先进水平。他和校内几位技术人员共同研究了“F1A机翼整体碳素梁和全碳素前缘蒙皮加工工艺”,经国家队使用,证明其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为了使队员更快地成长,杨振球充分利用国家队几次来南航集训的机会,放手让南航队员与世界级高手同场训练、观摩、切磋。队员们都觉得有这样一位开明的教练是他们的幸运。两次得获全国亚军的冉哲同学谈起杨教练来无限感慨。1996年全国比赛时,杨老师身患心脏病,却仍带领队员奋战在赛场。那次,每一位队员的身上都为杨老师准备了一颗速效救心丸!

  拼命,是杨振球的本色,为此,他无怨无悔!之所以对航模运动如此钟爱,他反复强调的是他对航模运动的独特理解。

  在杨振球看来,航模的精巧、实干、严密可以和任何一个行业相媲美。几年来,航模队完成的对外合作课题均属国内先进水平或国内首创。然而,最大的收获是培养了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我国从事过航空模型运动的人,不见得都在航空技术上有所建树,但在航空的几个重要领域里出类拔萃的人,恰巧在青少年时代都搞过模型。杨振球认为,这些人早年的航模锻炼对他们以后做真正大型的技术综合工作进行了某些准备。实际上,南航航模队在与学校无人驾驶飞机研究所重点国防项目的合作中,无论利用航模专项技术为科研工作服务,还是现场解决处理问题,甚至对无人机整体设计的某些预见都做出了贡献。航模专项技术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得到了认可,而杨振球和同事、队员也从科研实践中找到了开展航模运动新的切入点。

  自1995年以来,南航一直是国家航模队F1项目攻关和内场训练的基地,杨振球也被聘为国家队教练。

  只有当想起这些年南航航模队为航模运动和中国航空事业做出的贡献时,杨振球才感到些许欣慰,虽然他失去了许多许多。他立下誓言:力争在2000年前,使南航航模队的竞技实力跻身我国专业队前列;为我国航模运动走出低谷再创辉煌,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