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8岁的他来到南航,就读于机械制造与设备专业,从此,在南航这片热土上,他播种理想、艰辛求索。1999年,当他从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放弃了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南航,他就是来自航空宇航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黄卫清教授。 漫漫求学路,“坚持”相伴 回想起自己在南航惜时如金、如饥似渴的求学生活,黄教授感慨万千。那时候大学少,能够考上大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更何况像南航这样优秀的学校,所以同学们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为了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黄教授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于学习。在4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黄教授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南航机电控制与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 1995年10月,黄教授赴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度过了他求学生涯中相当艰苦的4年。“在香港读书的时候很孤独,生活也很枯燥。那时候不太注意自己的身体,有时候即使生病,也顾不上吃药。”在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中,黄教授的知识一点点积淀、一点点丰富,为以后的教学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浩瀚科研路,“严谨”以待 玉经琢方成器。由于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突出表现,黄教授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参加国家级重点项目2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发表论文30多篇;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同时,担任《振动、测试与诊断》杂志编委,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振动利用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黄教授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最困难的时候也许就是你最接近成功的时候,挺一挺,解决了,你就成功了,”黄教授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要亲自动手,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说只要付出了,总是会有回报的。也许当时没有回报,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总会有成绩出现。正是这个信念支持着他孜孜不倦地研究。 团队合作路,“真诚”相待 对于研究成果,黄教授强调说:“成果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我们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他说,现在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年代,而是要团队发展。每个人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如果觉得自己能够领导一支团队,那就去挑这个重担;如果觉得自己在一个团队中更适合做绿叶,那就要塌实的做好绿叶;如果能把花衬托得更红,那么绿叶也就会更绿。不要总是斤斤计较,要真诚待人,才能获得别人的真诚相待。这既是做人的基础,也是科研团队合作的基础。 基于这种认识,黄教授在工作中凝聚集体的力量,全心全意协助赵淳生院士的工作。他说:“赵院士就像一棵大树,而我就像一棵小草。他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支持。”而提起自己的得力助手,赵院士深情地评价说:“黄教授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中青年学者,为人品德高尚,在我生病最困难的时候,他来到我身边,工作勤勤恳恳,不辞劳苦,业务上精益求精,我已经认定他是我的接班人了。” 短短数年间,实验室由超声电机研究中心壮大成南航精密驱动研究所。由一个普通实验室壮大成国防重点实验室,这些无不凝聚着黄教授的心血。 兢业为师路,“责任”常记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黄教授一直推崇的一句话,作为一名老师,黄教授对学生的严格是出了名的。对于学生学术上的错误,他会非常严厉地批评。学生答辩的时候,他从来不偏袒,相反他会直接提出存在的问题。作为常务副所长,他不仅对学生,而且对年轻教师也悉心教导和帮助,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黄教授说:现在的年轻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如果很多事情都不想亲自动手,怎么能把握研究的方向、保证研究的质量。 黄教授一方面鼓励学生要有创新思维,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问题。在平时的学生汇报会上,他总是认真地听,特别关心学生实验数据的来源、真实性以及这些数据是否经得起推敲。在座谈会上,他总是及时地指出学生在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好的建议,让学生少走弯路。他说:“我不想让学生完全按照我的想法来做,在研究上犯错误的学生我都会原谅,但我很难原谅那些纸上谈兵、懒惰的学生。”包含在责备中的,是黄教授恨铁不成钢的担忧,“作为他们的导师,我感到责任重大,毕竟,未来科学的发展,掌握在他们手中,我只有更尽心尽力地引导他们。”有句古诗:愿作春蚕吐丝尽,甘为红烛照人寰。这也许是黄教授在为人师表上最好的写照吧。 采访结束的时候,记者问黄教授对年轻学生有什么建议,黄教授说:“留心处处有学问,经常爱问自己为什么,探求原理,遇到新的问题,经常问自己该怎么做,知识就会有所积累。”的确,留心处处皆学问!正是黄教授这种“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博大胸怀激励着南航的青年一代不断求索、创新。 背景资料:黄卫清,男,1965年4月生,江苏通州人。1990年、1987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机械工程系,分别获硕士、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副教授,2004年破格晋升教授。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00年起开展超声电机技术和高能电动激振器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总装备部重点项目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30多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二等奖4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