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之中做“文”章

来源:未知作者:季风供图:时间:2007-01-16浏览:399

 

    06年4月30日下午,江苏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南京隆重举行,大会表彰了669名江苏省劳动模范和329名江苏省先进工作者。作为每5年一次的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这是省委、省政府授予我省杰出劳动者的最高荣誉。江苏省仅有19名教师获此殊荣,我校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廖文和教授光荣地成为其中一员,荣获了江苏省先进工作者这一光荣称号。
在学习中成长

    廖文和总说他是一个平凡的人。老老实实读书,踏踏实实工作。平淡无奇。

  1985年7月,他从南航机械系飞机制造工程专业毕业,进入江西南昌飞机制造公司,担任助理工程师,从事CAD/CAM技术的应用工作。这期间,他对知识与工程结合有了直观的理解。同时二年的社会实践工作,他也深感知识的不足,抱着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带着工程实践中的难题,他毅然选择继续求学之路。

  198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航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师从周儒荣教授。周教授是国内CAD/CAM方面的专家,外号“拼命三郎”,曾白手起家开辟了南航的CAD/CAM学科的新领域,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CAD/CAM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周教授的熏陶下,廖文和对“敬业”两个字有了最为深切的体会,同时也学会了在开辟新领域的过程中,如何继承学科优势,如何发展和拓宽学科,也为他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6年他在南航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当年就破格晋升为教授,这些都离不开周儒荣教授的栽培与提携,从周教授身上,廖文和认识到了一个好的导师对指导学生的重要性。

  从1987年本科毕业至今,他曾担任过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的助理工程师;90年留校任教后,他先后在学校的机械系担任过助教;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科技部部长;现任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这些宝贵的经历促使他形成了一种使命感,他开始考虑要为国家,为江苏省,为学校做点什么。做任何决策,他都会从国家、江苏省、学校的需求出发。他说,阅历越多,学习得越多,思考的层次也就越深,身上的担子也会觉得越重。他搞科学研究就经历了从现实需要到个人兴趣再到肩负使命感的过程。

在成长中创新

  在复杂的科研工作历练下,在恩师的教导和潜移默化中,廖文和不断成长,除了掌握了新兴前沿学科的新知识外,他还掌握了发掘、发展高新技术并及时转化为实用成果的本领,并在发展这些技术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创造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他逐渐摸索出一套团队科研项目管理模式,他将这一模式概括为五个特点:一是选题要“顶天”,即技术上要高、新、尖;二是过程要可控制;三是要及时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四是要与各科研机构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合作;五是研究成果要共享。而运用这一管理模式的最成功的例子,要属他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准分子激光人眼像差矫正系统。

  廖文和长期从事CAD/CAM技术的研究,同时他也一直在寻找CAD技术新的增长点,在反复调研与分析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尤其是针对我国高精度数字化医疗装备高度依赖国外的现状,廖教授与他的课题组,毅然选择大型眼科医疗装备作为切入点,将CAD技术与生命科学相结合,与苏州医疗器械厂密切合作,主持研制了眼球像差测试跟随软件系统,并与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中心提出的眼球像差分析算法配套,开发出了国际上第一台主观式自动跟踪的眼球像差分析测试仪,改变了传统的眼球视觉性能分析、测试模式,为眼球的像差精确测量提供了手段,目前产品已出口美国、日本等国家,打破了该领域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在此基础上,在国内率先开展新一代准分子激光人眼像差矫正技术的研究与系统开发,研制成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准分子激光治疗机与主观式像差引导的人眼像差矫正系统,目前研制成功的装备已进入了产业化,形成了每年3500余万的市场规模,并逐步进入国际市场。目前已在上海、天津、杭州、合肥等2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临床手术已超过7万例,手术有效率达100%。据医院综合统计,术后92%裸眼视力恢复到1.0以上。据2004年度不完全统计,使用该设备的医院,累计收入约为6900万元,利税与节支约480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成果还获得了2004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与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项成果打破了国外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机在我国的垄断,使我国在此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对振兴国产大型高精度医疗装备有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地方经济建设与数字化大型高精度医疗装备国产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正是以廖文和为首的团队注重学科交叉,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的结果。在不断的创新中,廖文和的收获还远不止于此———

    在创新中收获

  廖文和在注重创新和成果的先进性的同时,尤为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他主持开发的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D/CAM/CAPP商品化软件,成为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领域新的增长点。他还立足江苏,大力推广应用CAD、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好服务。此外,他还积极营造育人环境、强调创新能力、培养了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CAD/CAM技术是被制造业广为应用的核心基础支撑技术。90年代初,CAD/CAM软件在全球就已形成了巨大的软件产业,并被西方少数发达国家所垄断,为此,我国制造业为了应用CAD/CAM技术而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周儒荣教授的影响下,廖文和将CAD/CAM技术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并视发展我国CAD软件产业为己任,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研究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D/CAM软件之中。从90年以来,他先后参加了“交互式曲面造型系统BSURF-GI”,“CIGMA工作站、微机CAD/CAE/CAM集成系统”,“超人CAD/CAM集成系统”等软件的研究与商品化开发。其中“超人CAD/CAM系统及其应用”获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九五”期间,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他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重中之重的项目“面向制造业的三维曲面造型与数控加工系统”,以及江苏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数控编程与加工仿真软件”。并且在此基础上,研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面向制造业的CAD/CAM系列商品化软件,该软件系统被鉴定专家组认为:“总体技术水平与性能达到九十年代末的国际先进水平,突破的关键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十五”期间,作为国家“十五”“863”CIMS主题数字化设计制造专题的工作组成员,廖文和主持了国家“863”重大项目“面向行业典型产品的三维数字化设计专用系统及工具集”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产品链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推出了新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数字化专业设计系统及工具集,并在全国12个省、25个重点城市实现了产品的推广应用,用户数达126个,软件套数达3500余套,软件产品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和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些商品化软件无论在技术上还是产品上,均打破了国外同类软件在我国的垄断,遏制了国外同类软件在我国的高价销售。

  作为江苏省CAD应用示范工程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专家组成员,廖文和承担了南京轻工业机械厂、江淮动力机厂、苏州医疗器械厂、常州新华昌集团等多家大中型企业的CAD示范工程或信息化示范工程。他所设计的技术方案改变了上述企业的设计、制造、管理模式,缩短了产品的设计制造周期1/3,累计间接经济效益达2000万元,多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省CAD应用示范先进单位。此外,针对国家、江苏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对CAPP的迫切需求,廖文和主持开发了工具版CAPP系统,专业版CAPP系统,企业级CAPP系统,网络版CAPP系统等系列软件,2003年该软件被列为国家重点推广科技成果。

  廖文和始终将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作为首要任务,面对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坚持在科研中培养创新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责任意识的育人原则,在学业上对学生尽心尽力,努力营造宽松、宽泛的学术研究环境,对学生提出的富有创新性的学术思想,尽力扶持,促使他们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在生活上,他对有困难的学生,倾力资助,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到目前为止,廖文和已为国家培养了硕士研究生30余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其中有的已成为我国某航空研究所的主要领导,有的被美国通用公司选为该公司未来跨国部门领导人培养对象,有的成为大学的学术带头人与国内大型企业的技术骨干。

  廖文和从事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10多年来,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休息,一心一意投入教学与科研工作,并取得了累累硕果。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各一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四次,二等奖7次,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0余篇,培养研究生40余名,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同时,他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江苏省333新世纪学术带头人(第一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与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是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奖、教育部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与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工业百名优秀博士学位获得者。而此次荣获江苏省先进工作者这一光荣称号,对他来说,“既是新的褒奖,更是新的动力”,廖文和微笑着说,语气一如既往的谦逊与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