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成日,是我报国时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于媚供图:时间:2006-11-29浏览:402

 

    成立于1952年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已从单一的专科学校发展成为在校学生规模超过万人,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综合大学。学校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百所高等院校之一;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又成立了研究生院,跨入全国53所拥有研究生院的院校行列之中。半个世纪的辉煌业绩,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其中凝结了几代南航人的心血。尤其近年来,学校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努力改善内部环境,从职工住房、工作条件,到全面启动的校内津贴工程,大大增加了学校对人才的吸引力。一大批从海外学成的学子纷纷回归,他们在南航这片沃土建功立业,做出了骄人的业绩。请看——

        胡海岩:南航进入国家“跨世纪人才计划”第一人

  1994年3月的一天,一架瑞士航空公司的班机降落在北京国际机场。年仅38岁的胡海岩教授从舷梯上自信地走下,投入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作为德国洪堡基金研究员,胡海岩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研究所整整工作学习了两年时间。在那段日子里,他对非光滑力学因素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本质影响,对Grazing现象引起突发性分叉及混沌学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令国际同行瞩目的成绩。先后发表论文7篇,应邀讲学两次,还出席了3次国际学术会议。

  国际学术舞台,活跃着一位年轻的中国学者,这不能不令许多同行刮目相看。在第一届欧洲非线性振动大会上,作为为数不多的亚洲人之一,胡海岩还担任了分会的主席。在那次会议上,人们又看见这位年轻的学者,面带微笑地介绍着他的论文。这一次,他又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胡海岩的导师Schiehlen教授这样评价他:“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研究员,还是一位富有才华的演讲者。他已在国际学术界取得了经验,并赢得了公认。”

  回国后的胡海岩以自己出色的工作,在南航教学、科研和管理岗位上崭露头角。1994年他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同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成为南航入选该计划的第一位青年教师。1995年,他担任博士生导师,成为学校固体力学学科的第一位年轻博导。1996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出任校长助理,同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他先后主持完成的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出版著作、论文集3部;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2篇,其中31篇被SCI和EI收录;应邀在10余个重要的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在欧美20余所著名大学讲学。他还担任了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国际结构控制学会(IASC)中国分会副主席,江苏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力学丛书》主编,《振动工程学报》、《航空学报》等9部核心期刊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力学学科评审组成员。

  面对自己回国后取得的成绩,胡海岩教授认为首先应归功于政府对科技、教育的重视。对此,他有亲身感受。他回国后先后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总额在200多万元,从基金额度上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政府对基础研究这样的投资力度,不仅稳定了他本人,也稳定了学科。目前,胡海岩教授身边就聚集着2位副教授,12名博士生以及4名硕士生,这么多的人同他一道从事非线性动力学这一基础性研究,这在国外来讲也是很难做到的。另外国家对基础学科领域的发展,许多方面都定位在与国际接轨上,这位留学归国人员提供了广阔舞台。仅南航本校,目前在教学、科研及管理岗位上崭露头角的,大多数是海外归来的学子。

          王道波:我如果不回来,就没有这样的机会

  1987年,王道波受国家公派去英国BATH大学作了两年访问学者,10年后的1999年初又来到加拿大,不过,只工作了半年时间,便提前回到了祖国。

  谈到自己两次回国经历,王道波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我不回来,我就不会获得现在这样的机会。我也只有在祖国,才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1989年第一次回国,王道波教授便投身到国家某重点型号工程的研制中,担任了应急动力装置电子控制器主任设计师,成为该项型号工程中唯一一位来自航空院校的技术骨干,为先进战斗机的首飞成功作出了贡献,荣获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重点型号工程二等功。1999年第二次回国后,他主持了“翔鸟”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这项技术,在国际上是个难题,在国内也无先例可循,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王道波还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这期间,他所在的实验室自主开发的各类高科技产品,如飞行仿真转台、红外目标模拟器等也源源不断地涌向市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产品及技术有的接近国际领先水平,有的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电动飞行仿真转台这项专有技术,经国家财政部指定的会计事务所评估,其无形资产为600万元。目前,学校用这项无形资产与意航企业、省国际投资公司共同组建南航第一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快高科技产业的进程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用他自己的话说,10年回国创业,获得了两次机会,这两次机会改变了他过去单一的生活轨迹;先后实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应用的过渡,从工程应用领域到型号工程领域的过渡,又从型号工程领域进入到科技产业领域。10年时间,他迈上3个台阶,完成极具挑战性的3次跨越,从而成为学校名副其实的工程教授之一。

  要谈感受,王道波觉得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他在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做事,那份荣耀,是其他任何一件事无法代替的。为此,在近5年时间,他先后完成的数十项国家、省部级、横向科研课题,科研经费超出1000万元,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5次中航总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4次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王道波却觉得自己并没什么大的成绩。作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面对自己获得的各种表彰,从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到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王道波感到,这是社会对他为国、为民、为社会做事的真诚回报。

  为了那份荣耀,王道波曾谢绝加拿大某大学的挽留,提前半年回到祖国怀抱。

  作为南航培养出来的第一代研究生,王道波说只想报答母校:是国家出钱派他留学,作为学成而归的海外学子,王道波讲自己更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要报答祖国母亲的恩情;还有生他养他的父母,还有接纳他妻儿的社会,一切的一切王道波都想报答。

  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海外学子的一颗赤诚之心。

          王林江:在德国学到的知识,全都派上了用场

  照片上的那架漂亮的飞机,是南航研制的我国首架5座公务飞机AC500,2000年11月份首次在珠海国际航空展上亮相后,立即引起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而站在飞机前的年轻人,正是这架飞机的总设计师之一、南航无人机研究院王林江博士。

  1983年,毕业于南航飞机系的王林江博士被分配到南航无人机研究院工作,一干就是17个年头。

  1996年,受国家教委派遣,年轻的王林江博士只身来到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飞机设计所,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访问研究。

  当时,该设计所正在承担空中客车公司未来大型900座客机机身研制工作,王林江主动请缨,负责攻克机翼有限元建模自动化研究这一难题。那段时间,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着,没有了节假日。有几次晚上,Kossira教授来办公室取材料,每次都看到王林江在电脑前工作着,他为中国学者的精神所感动,逢人便夸,中国的教授真是好样的。不过,王林江最令德国同行称道的还是他出色的工作。由他编制的软件全部用在那架飞机研制中,受到了德方教授的高度评价。

  1997年12月,王林江从德国回到母校。在担任无人机所结构强度室主任期间,受到上上下下一致好评。不久,我国首架公务机的研制这一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又落在他身上。结果,他在德国学到的知识,全部派上了用场。

  5座轻型公务机的研制,在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是一项填补空白的工作,没有任何先例可循,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在那段日子里,他充分利用在德国学到的知识,一边从因特网上查阅世界同类机的有关资料,一边用E-mail频繁的向德国同事了解情况,同时着手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强度计算软件和CAD/CAM软件,使5座公务机的设计和计算手段一开始就站在国际水准这一平台上,与美国波音以及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处于一条起跑线上,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他还把在德国的研究成果应用在AC500座公务机的研制中,大大提高了设计质量,缩短了研制周期。

  王林江成功了。他和他的同事不仅在短时间内把飞机造了出来,还创造了投入极少的人力,研制出现代正规公务飞机的奇迹。据介绍,国外要想研制整机,通常需要二三百人的力量,王林江他们只用了二三十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奇迹后面还有一个梦想。他的梦想是,让这架被誉为“空中轿车”的飞机飞翔在世界的上空。他要和他的同事们一道将5座公务机的研究继续下去,形成系列,不仅让中国人早日驾驶自己的飞机上天,还要让它飞出国门,让全世界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阶层的人也都坐上了中国人制造的小飞机,自由翱翔在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