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儒荣教授:征途漫漫不停歇

发布时间:2006-11-29浏览次数:468作者:胡媛来源:科学时报供图:责任编辑:审核:

字体:

 

   CAD/CAM,这个深奥的科学专有名词,是我在结识了我国著名的CAD/CAM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周儒荣教授时才知道。CAD/CAM跳跃在他那略带闽南口音的话语中,跳跃在他那因长期在电脑荧屏前熬夜而发红发肿的眼睛中,被赋予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在深入采访中我更进一步了解了CAD/CAM在周儒荣教授生命中的意义和价值。

  CAD/CAM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电子、轻工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儒荣教授长期从事飞行器制造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他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建立以CAD/CAM为核心的现代飞行器制造技术新体系上面,在CAD/CAM关键技术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D/CAM软件开发及推广应用、推进我国CAD/CAM软件产业的发展、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科技人才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潜心研究三十年,突破CAD/CAM领域的关键技术

  早在70年代,周儒荣教授就深深地被CAD/CAM这一新兴技术所吸引。他首先针对飞机等产品几何造型难度大、要求高等特点,凭借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我国率先研究用重节点非均匀B样条方法解决复杂外形产品的造型问题,后进一步在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突破了复杂蒙皮曲面构造,可控修形、扫掠曲面的NURBS表示等关键技术,为飞机等复杂外形曲面的构造奠定了理论基础。以此为核心研制的曲面造型软件在国家科委主持的两次全国自主版权CAD支撑软件评测中均被评为同类软件第一名,蝉联一等奖,在曲面造型技术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而要推广CAD/CAM技术,只有曲面造型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周儒荣不断扩大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向纵深发展:在反求工程技术方面,他重点研究了适应海量数据高效率处理的新方法和新算法,解决了三角网格模型自动生成、网格模型简化与优化、样条曲面拟和、快速可视化误差分析等关键技术问题;在数控加工技术方面,攻克了复杂曲面类零件的3-5坐标数控编程、刀具干涉检查与排除、多曲面区域整体加工、余料加工等技术难题,并突破了基于实体布尔运算的加工过程动态仿真技术,进而在系统继承方面解决了统一数据模式、统一数据管理、统一用户界面、动态加载等关键技术。一个个堡垒被攻克,为进一步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D/CAM软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永不甘心,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D/CAM系列软件

  面对我国CAD/CAM软件市场几乎完全被国外软件占领、我国企业每年花大量外汇购买国外软件的严峻的现实,周儒荣教授常对学生说,在科学技术发展问题上,我们决不甘心沦为“殖民地”的地位。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缩短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无论是面对学科建设和科研上的种种难题:资金紧张,人才匮乏,还是面对市场上极不规范、极不完善的现状,周儒荣绝对不低头,不后退,更不放弃。他一头钻进了这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结合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防重点预研、航空预研、江苏省科技攻关、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及各种基金等40余项科研项目,在解决一系列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自力更生,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D/CAM软件。在国内首次开发了基于裁剪NURBS体系、技术先进、具有很强的曲面造型能力和2-5坐标数控编程功能的“机械CAD/CAM(超人)集成系统”。功夫不负有心人,鉴定专家认为“该系统在集成技术、NURBS曲面造型、数控编程等关键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

  周儒荣教授还在“七五”期间主持研制了“计算机辅助飞机外形设计系统”、“B-SURF三维CAD系统”、“MSD微机曲面设计系统”、“交互式曲面造型系统BSURF-GI”,均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八五”期间作为两位项目负责人之一,主持研制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大型CAD/CAM软件“CIGMA工作站、微机CAD/CAM/CAE集成系统”,获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九五”期间,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面向制造业的集合造型与数控加工系统开发及商品化”和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数控编程与加工仿真软件开发”等,以国际上著名的ACIS集合平台为基础,突破了基于实体的一次性无干涉多轴数控加工刀轨生成、海量散乱数据模型的数控加工、CAD/CAM/CNC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开发了包括曲面与实体造型、反求工程、数控铣削编程、2-4轴线切割编程、铣削加工仿真、车削加工仿真,即可独立运行、又可集成使用的新一代CAD/CAM系列软件。鉴定专家认为“该系统总体技术水平与性能达到9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突破的关键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面向经济主战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成绩斐然

  CAD/CAM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不能“养在深闺”。

  “九五”期间,周儒荣教授作为江苏省CAD专家组组长,在省科委的领导下,完成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专题“江苏省CAD应用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组织实施了两批共65家示范企业和2个示范市的CAD应用工程项目。他不顾劳累,经常深入企业,指导企业CAD工程的实施。他提出了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在CAD技术应用中,注意从二维发展到三维、从CAD发展到CAM、从CAD/CAM技术深化应用发展到制造业信息化的思路,使江苏省CAD/CAM技术的应用走在全国各省市的前列。他十分重视CAD/CAM软件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早在1991年就发表了“关于软件国产化的认识与实践”一文,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他将主持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D/CAM一体化系统进行商品化工作,近3年销售额超过1200万元,初步实现了产业化,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述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研究,为CAD/CAM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和发展我国CAD/CAM软件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呕心沥血,培养高质量人才和青年学术带头人

  事业比生命重要,工作比家庭重要,学生比子女重要。这,就是周儒荣教授的人生价值观。周儒荣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人师表,呕心沥血,不仅在思想上、人格上教书育人,而且在业务上严格要求,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主持完成了在国家教委和航空总公司立项的“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提出了以现代飞行器制造技术的发展为主线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改革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建立了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我国航空工业对飞行器制造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在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研究生培养工作创造了优良的学术环境,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走出学院式的培养模式,坚持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精心组织研究生培养教育工作。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80多名,培养出一批拔尖人才。学科建设、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周儒荣教授特别重视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学科梯队的建设,面对人才流动的大潮,他满腔热忱地以情感留人,环境留人,条件留人,待遇留人。在学科梯队建设上,他大胆提拔重用年轻人,给他们压担子,鼓励他们冒尖,推荐他们到更重要的岗位,为他们更快成长创造条件。在他的培养下,学科梯队中有两位30多岁的年轻人破格晋升教授,并成为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其中一位已被评为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和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第一、第二层次;另一位入选“江苏省首批跨世纪科技人才”和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的第二层次;他们均是该学科优秀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周儒荣教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像磁石一样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支以年轻人为主体、敢于拚搏、锐意创新的优秀学科梯队已经承担起教学科研的重任,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增添了后劲。

  周儒荣教授在科研和教育战线上奋斗了40余年,获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10项,先后被评为省部级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研究生导师、优秀学科带头人,1998年被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人事部联合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为我国航空科技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CAD/CAMD领域里,周儒荣已是一位幸运的佼佼者。可他还是充满激情地对我说起他们正在为实现“十五”规划的新的目标所做的工作。是的,征途漫漫,永远奋斗,这是周儒荣教授的一贯风格。

          注:周儒荣教授现为南航机电学院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