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祖国蓝天

发布时间:2006-09-29浏览次数:352作者:蔡之湘 骆冬松来源:南京日报供图:责任编辑:审核:

字体:

 

   蓝天以亘古不凋的青春和无数的奥秘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去观察它、叩问它、探索它。

  渴望飞翔蓝天,代代有人。飞向蓝天的理想如同火种一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航空事业有了令人惊喜的发展,设计、制造、飞行等方面的人才数以万计,一次次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飞向蓝天、探索宇宙奥秘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和具有雄厚的科技实力。

  事业的成功来自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人才培养的一座基地。四十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三万多名毕业生。南航不仅拥有许多著名的老科学家、老教授,而且涌现出了一批善于学习、勇于开拓、卓有成就,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年轻专家、教授。

  1994年9月,在美国阿纳海姆举行的第十九届国际航空科学大会上,南航32岁的陶云刚副教授作《强度自适应智能材料结构》学术报告,引起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教授的关注。“智能材料与结构”是当今世界尖端科研项目。当枪炮击中飞机的某个部位时,智能材料能实现自动校正、自动适应、自动修复等功能,就像人的表皮破损后会自动愈合。毫无知觉的金属材料,突然变成有知觉。如此神奇的材料结构自然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瞩目。去年10月5日,陶云刚从美国回到南京,法国达索飞机制造公司的总裁助理皮尔路已在南京恭候他了。他想邀请陶云刚到法国工作。陶云刚婉言谢绝了。今年5月,皮尔路和达索公司的技术总裁波恩又一同来到南京,再次向陶云刚发出了邀请,表达了合作的愿望。

  陶云刚没有走。他像伟岸的水杉树一样仍屹立在南航的校园里,默默地置身于繁忙的科研工作中。

  我们同他做了交谈。他觉得南航这片土地哺育了他,他还未报答母校的哺育之恩,他舍不得离开这座美丽富有朝气的校园。南航需要他留下来,蓝天需要他留下来,道义的力量、祖国的力量、师生之情的力量,超越了金钱的诱惑。

  南航年轻的科技之星远远不止这一顆。
    在南航校园内,我们见到了刚过而立之年的副教授廖文和。他是南航CAD/CAM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科委组织的测评中,他们研制成功的CAD/CAM“超人”集成系统软件荣获一等奖。计算机若采用“超人”集成软件,对工农业和科研工作将会带来巨大的效益。在国外,开发同类软件投资是数千万美元,而他们的经费不到百分之一。在研制中,廖文和与他的导师、同事两年没领一分钱奖金。廖文和不是没有能力挣钱。93年10月,他应邀去香港参与一个科技项目研制,仅一个月就得到二万港币,是他在南航工资的三十倍。这几年,广州等地一些大公司以重金聘请他,他如同陶云刚一样谢绝了。这位年轻的副教授十分真诚地对我们说,“从1995年开始,我的导师周儒荣教授大多数晚上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三十年来一直坚持计算机软件的研究。高科技项目的研制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成功的,‘超人’的成果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晶。”

  廖文和赞扬了他的导师和同事。他没有告诉我们为了“超人”的研制,曾付出了“超人”的代价,因劳累过度,他曾数次胃出血;他除了主持“超人”的研制,还担任指导五名硕士研究生、为本科生讲课。他没有讲自己获得的荣誉,他已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江苏省跨世纪科技基金获得者。

  南航人才济济,群星灿烂。

  1983年,法国里昂的报纸公布了一则信息,第一位留法的女工程博士是来自南航的冯菊芳。她回国后仍回到南航任教。

  江苏省省长助理王珉是南航博士研究生导师,在金属切削方面已取得引人瞩目的成果。

 最近,美国白宫公布了1995年度美国总统奖授予30位教授的名单。四名获奖的华裔教授中,有一位是在美国大学任教的刘胜教授。他是八十年代从南航毕业的研究生,获此殊荣,实为不易,因为刘胜那么年轻,刚刚进入不惑之年……

  南航从1978年以来,已有700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国家发明奖7项。

  南航自行设计制造了“长空一号”无人机、“延安二号”直升机、“旅游者”轻型飞机等三个系列飞机,其中“长空一号”无人机已有五种机型,生产了100余架,为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南航在飞行器隐身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学科领域中,已取得令世人瞩目、惊喜的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南航人心系祖国的蓝天。蓝天是博大的,南航人的心胸也是博大的。从1979年起,南航己先后派出400多位教师出国考察、进修、讲学,同时也邀请美、英、德、日等国数百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与访问。

  “蓝天是不老的。蓝天的美丽、博大、深邃的品格似乎已溶入南航师生的心灵,铸成他们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