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卫东:爱给自己出难题

发布时间:2006-09-29浏览次数:361作者:于媚来源:江苏科技报供图:责任编辑:审核:

字体:

 

  想要在工程研究领域中有所突破,很难;想要在无人涉足的工程研究领域中有所突破,更难。然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年轻的温卫东教授,却将“发动机强度可靠性”研究这一难上加难的课题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他不是自己给自己出难题吗?

  熟悉温卫东的人知道,温卫东对困难有他自己独特的理解,因此,在工作中他从不避重就轻。讲课,他往往乐于承担别人选剩下的课,这样,接触的课程多了,知识面也就宽了。作为系主管教学的主任,他从教材质量到教学设备,从教风到学风,每项工作都一丝不苟地去做。他说,一个年轻教师只有经受方方面面的锻炼,才能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

  1993年,温卫东攻下南航大的博士学位。他又给自己找上难题:减少航空发动机的恶性事故。他知道,了解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发动机的受力情况,推算其庞杂的结构零件发生事故的概率,困难有多大;但他更知道,将由于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恶性事故发生概率控制在最低限度的意义有多大!

  但怎样分析发动机的受力情况呢?通过比较,温卫东选择了一种叫“边界之法”的分析方法。然而,当他联机检索时,发现这种方法无论在国内还在国外,竟无人涉足!在一无资料可查,二无高师求教的情况下,他只得从外围入手,大量翻阅相关资料。在解决其中一个关键课题时,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一边又一遍地演算。一个月过去了,没有结果;两个月过去了,依旧没有结果。是退,还是进?曾当过两年炼钢工人的温卫东,硬是坚持了下来。半个月后,他成功了。

  研究工作是艰苦的,与温卫东一起来到教研室的6名研究生一个个地飞到了国外。国外先进的科研条件和优越的生活待遇不能说对他没有吸引力,然而,他更喜欢走自己的路,更醉心于去解他自己给自己出的难题。冬去春来,四载寒暑,他终于找到了能模仿发动机真实工作状态的数学模型,解决了发动机零件可靠性这一难题。

  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权威们将温卫东的这一研究视为一项创新,为解决复杂物件的可靠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应用前景。他也获得了航空航天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荣誉面前,年轻教授仍是那样忙碌,因为他的工作日历上,他又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新的难题。

  注:温卫东现为南航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