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珉:从钣金工到副院长

发布时间:2006-09-29浏览次数:419作者:姬科举来源:航空教育供图:责任编辑:审核:

字体:

 

   20年前,他还是淮南化工机械厂的一名钣金工,如今他已是知名大学南京航空学院的副院长,又因学术上的卓越成绩被国家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20年历程,饱含着多少奋斗的艰辛!

  1968年9月,18岁的王珉插队到大别山区的皖南舒城县。不久,这里的贫穷落后深深刺痛了他:百姓经常无米下锅,缺衣少粮,一到夜晚整个山林被黑暗笼罩。

  可山民是纯朴的,他们竭尽全力照顾这些只身在外的文弱知青,使他们倍感温暖。正是这种物质以外的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感,一直在激励着王珉的求知欲,在以后2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这种情感始终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他一次又一次在学术上取得成功。

  1972年,王珉结束了大别山区的插队生活,到淮南化工机械厂当了一名钣金工。艰苦的工作环境没有打消他的求知欲望,在操作铆焊、机械加工各道工序时,他抓住机会刻苦地学习技术,并熟练掌握。

  1975年,工厂选派他前往淮南矿业学院机电系学习。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王珉紧紧抓住这一梦寐以求的机会,如饥似渴,孜孜不倦。整天泡在书堆里,潜心钻研。

  3年学习期满,王珉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航空学院,攻读机械加工专业硕士学位,师从陈鼎昌教授。

  用自己的话说,北航开始了他真正的学术生涯。在这里,他凭着当工人时练就的娴熟技术和对科研的浓厚兴趣,一头扎进了机械加工领域,在实验室、资料室长时间地工作。

  他妻子到今天仍对当年的他“耿耿于怀”。1979年,妻子在淮南临产,家里生活条件艰苦又没人照顾,写信让他回家,王珉接到信后左右为难,妻子临产,丈夫理应左右守候,可当时他所致力研究的课题初有进展,需及时努力,方可有所成绩。权衡再三,王珉选择了他的课题研究。

  1983年,王珉的努力换来了又一次深造,考入南京航空学院,师从著名学者张幼帧教授攻读博士学位。这是他读完硕士学位到矿业学院任教两年多后又一次新的起点。

  导师第一天就对他说,“我把你带到科学的前沿去作战。”王珉真的“荷枪实弹”冲了上去,攻克一个又一个学术难题。

  当时的切削加工领域存在着“切削过程的模糊模式识别”问题,王珉瞄准此项课题,整日埋头实验室,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寻找解决办法。不到半年时间他在模式识别上找到一个突破口,并在此突破口上对模式进行“特征筛选”:筛除无关的、派生的特征,形成一套比较理想比较科学的“特征权重的确定办法”。他的有关此项研究的论文在《国际生产工程研究会学报》(CIRP)上发表,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

  从大别山插队,到工厂当工人,艰苦的生活环境使他倍感人间真情的可贵,多少年来他一直把人际间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之友情作为他工作之必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担任硕士生辅导员,后来又担任切削加工实验室主任,此间他经常在实验室组织十几名博士、硕士生一起研讨,进行他称为“找碴子、挑毛病”的活动:一个人汇报自己的研究工作,大家一起来挑毛病、找缺点,然后帮助他改进。这种融洽的共同进步的气氛使得他们在科研工作上有了颇多收获。

  1986年,王珉被安排负责切削加工实验室的整顿和改进。这位当过钣金工、机加工的博士,带领全室人员艰苦创业,从开挖机床地基到吊装大型设备全部自己动手,实验室常常变成繁忙的施工现场。在一次大型设备吊装现场,他不畏险阻亲临指挥,不慎被吊机上落下的设备砸成右腿骨折。他在病床上休息了一段时间,仍未痊愈又拄着拐杖来到实验室处理日常工作。

  半年的努力,使这个原来设备陈旧、配置不全的实验室气象一新,跃居国内高校实验室先进行列,在切削加工的深度、广度、诸如刀具磨削监控、磨削加工等方面在国内外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为南航机械制造专业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做出了贡献。

  香港理工学院制造工程系(MFG)的教授们至今谈起当年的访问学者王珉,仍个个竖起大拇指,“王博士,好样的!”

  1987年到1989年,王珉作为访问学者在该学院完成了多项研究,“扁钻加工机理研究”、“碳纤维复合材料电火花加工研究”等等,并在英国MTDR杂志发表4篇论文,国际会议上又发表4篇,引起香港同行的瞩目。

  有一次该系实验室有台仪器被操作人员不慎弄坏,请来维修人员搞了一天多,得到的结果是“仪器已报废”。王珉观察了一番,很有把握地说“我来修”,便动手干了起来。两个小时不到,找出了毛病,排除故障使其正常运转起来,使得在场的香港同行赞叹不已。

  由于他的努力,南航与该院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并决定自他以后每年选派访问学者前往深造。

  1989年2月,从香港理工学院归来的王珉担任南航机械制造系副主任,以此开始了他科研的真正丰收期,短短几年就承担了10多项科研课题(其中两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机械工程权威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多达60余篇。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钛合金铣削加工”课题研究中,他发现了刀具扩散磨损的新规律,并把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应用于切削加工过程的刀具磨损状态的识别。这一独到见解又在机械制造界国际权威刊物《国际生产工程研究会学报》上发表。

  在“超高强度大直径内螺纹挤压成型”的课题研究中,解决了以往内螺纹的小直径、笨重等技术弱点,使航空连接件的综合机械强度大大提高,并大量减轻了航空件的重量。该成果被成都飞机制造厂看中,实用价值很高。

  他又积极投入横向课题的研究,主持研制的“节日彩灯自动染色机”,被江、浙5家企业投入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1000倍,而且完全替代进口设备,现已生产9台套,节省外汇13万多美元。

  1990年,41岁的王珉被晋升为教授,又由于在教学、科研上做出的显著成绩,被国家教委、国务院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列为高级会员,还担任中国高校金属切削研究会常务理事、该会青年分会副主席及对外学术交流委员会主任,并且担任江苏省航空航天学会理事、冷加工学组副主任。

  由于他在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上的突出成绩,1992年被提拔为南航副院长,分管全院的科技生产工作。

  他说,离开搞了20年的科研工作,现在开始搞科研管理,虽说在学术上会缺少点什么,但能为学院整体的工作做些贡献,很值得。

                                

注:王珉,现为江苏省副省长,南航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