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骏:为了飞机“心脏”的健康

发布时间:2006-08-29浏览次数:426作者:admin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供图:责任编辑:审核:

字体:

  发动机,被称为飞机的“心脏”,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飞机的性能。为了使飞机有一个健康的“心脏”,国内外一代代专家、学者穷经皓首,孜孜以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年仅37岁的青年教授胡骏博士便是其中的一员。他历时十余载悉心钻研,在叶轮机械内非定常流动的有关研究方面取得了国内领先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好评。

  1984年,取得硕士学位的胡骏留校任教。在承担给本科生讲授“航空叶片机原理”教学任务的同时,他主要从事叶轮机内非定常流动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先后主持承担了航空科学基金课题“进气畸变对轴流压气机旋转失速特性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轴流压气机中旋转失速主动抑制的机理研究”。他们发展了一个可预测轴流压缩系统失速特性、系统参数以及进气非均匀性影响的理论模型。凝聚这项研究心血与结晶的两篇论文相继被国际会议采用并收入会议论文集,其中一项成果通过了部级技术鉴定。除此之外,胡骏还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了“某型发动机热端部件故障分析”等两项课题,为国防建设出了一份力。在不长的时间里,胡骏两次荣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2月,胡骏以其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德国洪堡基金的资助,做为客座教授,偕妻子、女儿赴慕尼黑国防大学开展研究工作。

  经过4个多月的语言学习后,胡骏于当年7月初来到他的合作教授、慕尼黑国防大学福特纳教授的研究所工作。福特纳教授是德国知名学者,手下常年有近20名博士生,每年掌握的科研经费超过百万马克。作为第一位到慕尼黑国防大学工作的中国学者,胡骏深感自己的工作对于祖国声誉的重要性,决心干出一点成绩来。他第一次与福特纳教授谈自己的研究计划时,就表示要在两个月内提交一篇研究论文。“呵,写出来后给我看看,可以作为研究所的科研报告。”显然,教授对于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否拿出一片像样的论文心中没底。

  仅仅一个半月后,胡骏便把一份打印得漂漂亮亮的论文交到福特纳教授手中。不巧的是,教授还没来得及看一下就度假去了,假期后他又忙于一位博士生的论文答辩。直到9月下旬,才抽出时间看胡骏的论文。过了几天,教授高兴地对胡骏说,论文“很有意思”,并积极支持胡骏把论文寄给国际燃气轮和空气发动机会议(ASME),它是该领域最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同时,教授还通过多个渠道,千方百计为胡骏争取到2000马克的经费,资助胡骏去美国休斯顿参加这一届ASME会议。

  胡骏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和勤奋的工作态度,深受福特纳教授的赞赏。教授安排胡骏帮助审查他的一名博士生的博士论文,这本该是教授自己的事。胡骏认真研读这本厚厚的用德文撰写的论文,不仅指出了论文中的学术差错,甚至发现了多处单词的拼写错误。那名博士生心悦诚服而又不失风趣地说,胡先生到德国来教他学德文。他还主动邀请胡骏共进午餐,一起去听音乐会。

  在德国的一年又十个多月里,胡骏对“旋转进口总压畸变对压缩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等多项课题进行了较详细、较系统的研究,先后完成了3篇高水平的论文。1994年底,洪堡基金会将给予胡骏的资助经费提升了一个等级,作为对他的工作的肯定与奖励。在他回国时,洪堡基金会还为他购置了价值2万马克的仪器,以使他回国后能继续开展有关项目的研究。

  1995年12月21日,胡骏携妻女回到梦萦魂牵的祖国,回到了阔别近两年的南航。他又有了一种主人的感觉,浑身像有使不完的劲。回国才半年,他就相继承担了4项科研项目,还给本科生讲授一门专业基础课,带学生下厂实习,指导两名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近期,他又有多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主要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在国内外产生良好的影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盛教授称胡骏的有关论文反映了系统研究工作的新意和理论高度,同时也有实验根基,形成了完整的系统。上海交通大学钟芳源教授称胡骏的有关研究在国际上也引起了重视,在国内同行中则居于领先水平。

  “个人实在是太渺小了,能做的事也极其有限。要想多取得一点成绩,只有踏踏实实地干。”正是有了这个认识,胡骏教授像是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奔跑着,前进着……